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宫颈癌在2022年全球女性癌症最常见原因中排名第四位,作为一种可预防的疾病,目前仍然是一个重大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
2020年11月,一项宏伟的全球计划由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旨在加速消除宫颈癌——2030年全世界要实现90-70-90的阶段目标:即90%的女孩在15岁前完成接种HPV疫苗,70%的35-45岁女性接受高质量的筛查,90%的确诊病人得到治疗。包括中国在内的194个国家承诺践行此计划,旨在彻底消除这种癌症。现在,距离这一阶段目标到来仅剩5年。
在过去5年间,中国多点发力,精准出击,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把90-70-90阶段目标的进度条推进了一大步。首先,宫颈癌防治工作一直处于“高站位”,《“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国妇女发展纲要》等一系列重大规划纲要都把宫颈癌防治工作作为重要内容。2023年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十个部门更是联合制定、印发了《加速消除宫颈癌行动计划(2023-2030年)》,明确通过接种HPV疫苗、筛查、治疗等三级预防措施有效防控并最终实现消除宫颈癌。
在上述多项举措的有力推动下,中国已经初步构筑起了一条庞大的“免疫长城”,防控成效显著,更让“消除宫颈癌”这一人类健康目标迈入可及的未来。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的统计数据,截至目前,HPV疫苗免费接种政策已覆盖我国约40%的适龄女孩;免费宫颈癌筛查项目已覆盖全国2765个县(市、区),累计开展免费筛查2.8亿人次,检出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患者90.2万例,为27.5万名经济困难的宫颈癌患者提供医疗救助,宫颈癌防治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
然而,宫颈癌作为一种严重危害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在全球范围内仍呈现出较高的发病率。宫颈癌作为全球15-44岁女性的第三大常见癌症和女性癌症死亡的第二大因素,其严峻形势不容忽视。2022年,全球宫颈癌新发病例数达66.1万,死亡人数为34.8万;我国同年宫颈癌的新发病例和死亡人数分别为15.1万和5.6万。
在我国新的人口形势以及现实情况下,新阶段的多重考验已摆在眼前。如何让中国消除宫颈癌行动提质升级,破局前行,为全球消除宫颈癌行动贡献大国担当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我国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
构筑免疫长城 来之不易的“中国方案”
中国自1998年开始,在宫颈癌预防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于2023年提出《加快消除宫颈癌行动计划(2023-2030年)》,计划到2030年,将适龄妇女宫颈癌筛查率提高到70%,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患者治疗率达到90%。
目前,HPV疫苗接种率和宫颈癌筛查普及率已取得良好进展。例如,2022年底,8个HPV疫苗接种试点城市中,有80%的目标女孩完成了免费或由政府补贴的疫苗接种,其中成都、济南等城市完成率超过90%。在筛查方面,截至2018 年,我国已累计为8500万农村妇女提供了免费宫颈检查,为宫颈癌的早期发现和治疗奠定了基础。
济南构建“五位一体”宫颈癌综合防治模式:2021年,济南将率先消除宫颈癌作为“健康济南”的重点工作大力推进,构建了主动预防、定期筛查、规范诊治、贫困救助、信息管理“五位一体”宫颈癌综合防治服务模式。截止到目前,济南市已为10.6万适龄女孩提供免费的接种HPV疫苗服务,目标人群接种覆盖率达到了91.5%;为67.6万名城乡妇女提供宫颈癌筛查,人群筛查率已经达到了60.5%。
湖北省三年内实现对城乡适龄女性的宫颈癌筛查的全覆盖:湖北省从2022年到2024年,为35-64岁适龄妇女进行全覆盖的免费宫颈癌筛查。截至2024年9月30日,全省已完成适龄妇女宫颈癌免费筛查934.35万人次,查出阳性人群36.16万人。其中,癌前病变患者8809人,宫颈癌患者1073人,确诊的宫颈癌患者均得到及时有效治疗。
海南推广适龄女孩接种HPV疫苗惠民政策:从2022年开始,海南省在全国率先行动,将适龄女孩HPV疫苗接种项目列为全省为民办实事项目。通过各方的努力,2022年-2024年,海南省累计完成适龄女生HPV疫苗接种18万人,目标人群接种率超过90%,为全国第一批实现HPV疫苗免费接种全覆盖的省份。从2024年,海南省把HPV疫苗接种作为全省常规性项目,开展免费接种。
离目标仅剩5年 中国加速消除宫颈癌挑战重重
然而,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居民的生活方式也在改变,女性感染HPV的风险在增加,宫颈癌的发病风险也在上升,并且呈现年轻化趋势。
宫颈癌筛查是早期发现宫颈癌前病变、预防宫颈癌发生的重要手段。2019年,中国政府将宫颈癌筛查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但目前从全国范围来看,35-64岁女性的终身筛查覆盖率在2018-2019年也只有36.8%,与WHO设定的70%的目标相差甚远。而在筛查技术方面,到2023年,100多种HPV核酸检测产品中,我国只获批了两种方法(巴氏涂片检查和醋酸或卢戈碘目视检查)用于宫颈癌初级筛查,难以高效地完成筛查任务。
除此之外,在新形势下,我国加速消除宫颈癌行动还面临着诸多挑战:
生育力保护挑战: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有210万女性被诊出宫颈癌前病变,其中高达25%的高级别宫颈癌前病变患者年龄不到30岁。(暂未查到权威来源,建议选用以下数据:国家癌症中心2023年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子宫颈癌新发病例11.93万例,死亡3.72万例。)然而,目前的治疗方案主要以有创性宫颈切除手术为主,缺乏无创治疗手段。手术可能会造成宫颈狭窄、早产流产等不良生育影响,给育龄女性的生育力保护带来了巨大挑战。
复发阴影挑战:宫颈癌前病变即使经过治疗,仍有较高复发风险。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名誉主任郎景和院士,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流行病学教研室主任、研究员赵方辉教授等联合发表的分析性文章指出,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患者治疗率达到90%。主要挑战之一是诊断能力较弱,建议开发治疗HPV感染和宫颈癌前病变的新技术,以便在组织病理学确认之前立即进行治疗。
城乡资源差距挑战: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的卫生资源和医疗条件存在较大差异。对于筛查出的癌前病变高风险人群,在进一步治疗的可及性和技术能力方面存在瓶颈,尤其是低资源地区。
制度创新挑战:颠覆性创新的筛查、诊断与治疗技术不断涌现。比如由郎景和院士牵头研究的“全球首创 中国首发”的宫颈癌前病变无创治疗方案,可避免宫颈切除术导致的生育风险,目前正在审评审批阶段。然而,当前监管体系尚未完全适应颠覆性创新的需求。不少创新产品,其作用机制、审评标准、临床评价体系均无国际先例可循,令监管部门力不从心:审评经验和机制灵活性不足,导致本土创新成果临床转化滞后。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全球竞争窗口期的流失。目前国际巨头正加速布局各种创新治疗技术,若我国不能在制度上寻求快速突破与创新,可能面临技术优势被复制、全球标准被改写的风险,错失建立 “中国标准”、输出 “中国方案” 的战略机遇。
提质升级破局前行 打造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中国样本”
新形势下,面对发病年轻化、生育力保护、区域发展不平衡、长期分层管理缺乏等多重挑战,应考虑宫颈癌防控和生育友好两项国家战略的协同,低资源地区主要解决提高筛查覆盖率和实施“即筛即治”的挑战,城市地区主要解决避免过度治疗保护生育的挑战,以上需要创新技术和解决方案的突破,也需要监管和制度创新的突破,从而为宫颈癌防控进入下一阶段的提质增效提供新动能。
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学系主任、主任医师朱兰教授表示,“随着女性生育年龄延后,且从HPV持续感染到致癌的进展时间长,因此以患者为中心,选择恰当有效的癌前病变治疗方法,在最大限度保证治疗有效的同时保护生育力功能,变得更为重要。”
因此,破题的关键钥匙,在于将国家宫颈癌防控战略与生育友好政策拧成一股绳。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群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乔友林教授表示:“宫颈癌的三级预防是全面、系统的策略。第一级为健康人群的疫苗接种,但目前我国10至14岁女孩HPV疫苗接种率不足1%,人群接种率仍较低,且尚未纳入免疫规划。二级预防是指宫颈癌常规筛查和处理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括HPV筛查等。三级预防是指宫颈癌的早诊早治。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差异大,城镇治疗率较高,一些地区医疗资源缺乏,医疗技术水平也相对较低。”
“因此,我们提出了下一步宫颈癌三级预防应当实现的目标。”乔友林说,“即到2030年,一级预防要为90%的女孩在15岁之前完成HPV疫苗接种,二级预防要让70%的妇女在35至45岁接受高效检测方法筛查,三级预防要让90%确诊宫颈疾病的女性得到治疗。”
在城市等资源配套较为完善的地区,需借助精准分层数据库与无创技术,发起“生育力保护攻坚战”,让90%的宫颈组织免于手术,为年轻女性留住生育曙光。在乡村地区,重点围绕 “消除” 宫颈癌目标,将救助范围从宫颈癌治疗前置到宫颈癌前病变,对筛出的高风险对象采用 “即筛即治” 策略,广泛推广操作简便、适宜低资源地区使用的治疗技术。
在城乡生育力保护战斗打响的同时,制度创新也需要同步亮剑。包括通过整合筛查信息共享数据库,实现关键数据无缝覆盖;简化加快审批流程,推动无创治疗技术驶入 “绿色通道”;同步开展医保准入工作为 “生育保护价值”加分。
宫颈癌防控不仅是健康中国的关键一役,更是人口高质量发展棋局中的“胜负手”。当疫苗和筛查覆盖率不断提升,当创新技术为百万女性守住生育梦想,这条兼顾疾病清除与生命尊严的中国之路,正为全球消除宫颈癌行动点燃新的希望之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