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10月以来,北方多地出现连阴雨天气,气温直线下降。为应对连续低温,山西太原19日开始提前供暖,比去年同期早了10余天。北京南郊观象台20日最低气温跌破冰点,一些网友表示,今年感觉像是“一秒入冬”。
真的提前入冬了吗?
家住山西太原的荆先生表示,今年太原的气温让他感觉陌生,“骑电动车明显感觉到寒风刺骨,冷风直往身体里钻。”近期,多地气象台发布了道路结冰预警,不少网友也表示感觉今年已经提前入冬。事实当真如此吗?
刘月丽表示,从气象学意义上说,各地气候特点不同,进入冬季时间也各不相同。以山西省太原市为例,接下来几天的最高气温预计都将超过10摄氏度,并不满足连续气温稳定在10摄氏度以下的判定条件,因此,并不能从气象学角度定义目前山西太原已经提前入冬。而在我国东北等地,未来几天的温度持续在10摄氏度以下,甚至最低温已至零下,已达到入冬标准。
为什么体感和实际情况有“温差”?
专家分析,人的感觉主要依赖“体感温度”,这往往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例如风速、湿度、日照、穿着等等。大风天里,即使气温是5摄氏度,体感可能接近0摄氏度。这种“湿冷”或“风寒”让人的“体感温度”比实际平均气温冷得多。
今年北方多地秋天短暂,可以说是刚从偏暖的“夏天”直接过渡到了10摄氏度左右的气温,有着从“暖”到“冷”的剧烈反差,这也会极大地强化“入冬”的感知,让人从心理上产生“断崖式降温”和提前入冬的感觉。
不论如何,虽然有些地区气象意义上的冬天还未正式“报到”,但寒冷的感觉已然真实。大幅降温容易引发心血管类和呼吸系统的疾病,成为感冒、流感等流行病的诱因。专家提示,尽管俗语中有“春捂秋冻”的说法,但对于免疫力较低的人群,仍要及时添衣,注意保暖。
重视慢性病管理,识别预警莫迟疑
秋冬交替、气温下降时,人体血管收缩,心脑血管病患者可能会增加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衰加重和脑卒中的风险。北京医院(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主任医师于雪建议,老年患者要注意规律用药和动态调整。
“‘凭感觉服药’是一个误区。慢性病服药的目的不光是短期内缓解症状,更重要的是控制危险因素。”于雪说,老年慢性病患者服药时应遵循“遵医嘱、不间断、常复诊”的原则,如有不适或其他不良反应,应由医生评估进行药物调整。
此外,专家建议老年患者在气温比较暖和的时间段进行轻量的体育活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主任医师李庭表示,对于喜欢走路锻炼的人,应从基础步数开始,循序渐进调整。(内容来源:新华社、新华网,记者赵希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