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2025年9月19日至21日,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多学科微无创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以服务“健康中国2030”为主题,围绕学科融合、规范建设与人才培养形成广泛共识。专委会面向临床实际需求,着力搭建“医、教、研、产、用”协同平台,推动微无创医学在多学科场景中的融合应用与标准化发展,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与均衡布局。作为现代医学的重要方向,微无创医学因“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在妇产、肿瘤、心血管、呼吸、消化、神经等领域持续积累临床证据、加速技术迭代,成为提升医疗质量与患者体验的重要抓手。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多学科微无创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合影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多学科微无创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学术会议合影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韩启德致贺电,他谈到,历经数代耕耘,微无创医学已迈入全新发展阶段。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顺应技术革新、学科演进与患者需求,正式成立多学科微无创医学专业委员会,意义深远。愿委员会汇聚多学科之智,打破壁垒、整合资源,推动诊疗规范与学科协同并进,助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使更多患者共享技术进步之福祉,并在融合创新中开创微无创医学新篇章。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荣誉会长黄正明教授在成立大会进行主旨发言,他谈到,我国医学从粗放走向精准、从有创迈向微无创、从单科推进转为多学科协同,具备清晰的发展脉络。要巩固制度保障与组织凝聚,完善指南共识与标准体系,推动原创与集成并重,强化患者体验与基层能力建设。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秘书长仲晓宁对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多学科微无创医学专业委员会的成立表示祝贺,他谈到,微无创理念强调“先进可及”,该理念与“健康中国”提出的预防为主、强基层、分级诊疗和高质量发展高度契合。专委会的成立为微无创医学的系统推进提供平台与合力,期待汇聚同仁智慧,将理念转化为路径、标准与普惠能力,使更多患者受益。
专委会首席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线致辞指出,微无创医学已经跃升为当代诊疗体系的核心支柱之一,医学创新尤其是微无创技术的突破,需要更多的学科交叉融合团结协作,推动微无创医学的发展,必须打破专业的壁垒,实现1+1>2的一个协同效应,为微无创医学发展搭建高水平的学术平台,持续的推动医学技术的革新和临床实践。要勇于打破常规的思维,鼓励原创研究和技术的发明,善于协同攻关,形成多学科合力,攻克医学男题,推出医学成果,造福患者。
专委会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董家鸿在线致辞谈到,微无创医学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诊疗理念,发展路径必须依托多学科诊疗模式;他期望专委会成为学术创新的策源地、标准规范的制定者、人才培养的孵化器和产学研用协同的催化剂,以更高效的协作回应临床需求、服务“健康中国”目标。
专委会名誉主任委员、首席专家陈敏华教授回顾了四十年学术追求与十个月紧张筹备的历程,并代表全体专委会成员对各方支持表示感谢。正是共同的信念与不懈努力,才让微无创医学事业展现出蓬勃发展的生命力。
专委会主任委员陈文直教授代表筹备组及首届全体委员向出席大会的各位领导和专家表示感谢。他谈到,专委会的设立是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顺应医学发展趋势的重要举措;微无创医学的核心在于“让诊疗更有效、让患者伤害更小”,相关技术从聚焦超声的无创精准适形消融、经皮消融与血管介入,到内镜微创与机器人辅助手术,正在重塑疾病诊疗模式。中国微无创医学已从“单点突破”迈入“体系化协作”的新阶段。
专委会名誉主任委员、首席专家陈敏华教授,专委会顾问专家王智彪教授,以及副主任委员何建行教授、陈柯萍教授、华扬教授等专家,围绕各自专业与微无创医学的发展等主题作报告,围绕聚焦超声无创治疗、超声微创、微创外科、介入、内镜、放射治疗及关节、浅表组织治疗等领域,系统展示我国微无创医学在科研、临床应用、标准建设与学科协同方面的最新进展。
本次大会标志我国微无创医学进入多学科协同与规范化发展的新阶段。专委会将坚持学术性与公益性原则,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与行业规范,持续推动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与基层普及协同发力,以高水平学术供给与高质量临床服务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本次大会由专委会秘书长、阜外医院金元昊博士与特邀嘉宾马嘉共同主持。(记者 李丹 逯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