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得过流感就能终身免疫?有点悬
首页> 热点荟萃 > 正文

得过流感就能终身免疫?有点悬

来源:北京青年报2025-11-10 10:13

  寒潮来袭,叠加昼夜温差大和空气干燥等因素影响,个人感染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风险增加。可有些人却不以为意,认为自己得过流感已经有了免疫力。得过流感就获得了“金钟罩”吗?最新一期的“科学”流言榜揭晓,将近期热门的健康流言“一网打尽”。

  每月“科学”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委网信办、首都互联网协会指导,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共同发布。

  流言 流感就是严重版的感冒

  真相

  有人认为流感和感冒是一回事,只是症状上略显严重,本质没啥区别。表面上看,流感与感冒都可能伴有咳嗽、喉咙痛等症状,但本质上感冒是“小病自愈”,而流感是“潜在重病”。正是这种“像但不一样”的特征,使得公众容易误判,进而延误治疗或滥用抗生素,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其实,从病原学、临床表现、传染性和危险性来看,流感与普通感冒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疾病。

  感冒多由鼻病毒等引起,主要局限于上呼吸道,表现为流涕、轻度发热、咳嗽和偶发喉咙痛,是一种“自限性”的病毒感染,引起并发症的风险比较低,死亡率也极低。而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如H1N1、H3N2等)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常伴有高热、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等全身性症状,甚至可引发病毒性肺炎或继发性细菌感染,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此外,流感具有明确的季节性流行高峰,传播速度快,病毒变异频繁,需要通过疫苗预防和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治疗。而感冒则全年可见,病情较轻,常通过支持疗法自行痊愈,不需要也无法用疫苗预防。

  所以,不能把流感当作“严重一点的感冒”,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一旦出现持续高热、明显乏力、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以防并发症风险。正确认识流感,是防范流行、保护自身和家人健康的重要前提。

  流言 得过流感就能终身免疫

  真相

  虽然一次感染后人体会产生针对该毒株的抗体,但这种保护力并不意味着对未来所有流感病毒都免疫。因为流感病毒最大的特点是“善变”,尤其是甲型流感,其表面蛋白如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不断发生“抗原漂移”,导致病毒株频繁更新。

  研究发现,感染某一毒株后,血清中针对该株的抑制抗体(HI抗体)水平会随着时间衰减,且对抗原变异后的毒株保护效果显著下降。更重要的是,免疫记忆会受到“首次印记”效应的影响。研究表明,一个人首次接触流感病毒的年龄和病毒亚型,会对其终身免疫谱产生深远影响。例如,在童年时期首次暴露于某个特定H1N1株的人,往往对该株及其近亲具有更强的免疫反应。但对抗其他类型流感病毒时却不一定有效。这说明即使曾经得过流感,也只是对当时的毒株形成了一定免疫,难以应对未来的新变种。

  因此,“得一次就终身免疫”在流感面前并不成立。即便曾经感染过,也不能掉以轻心,预防流感,最可靠的方式依然是每年接种疫苗。

  流言 提前入冬预示今年是“冷冬”

  真相

  随着强冷空气的突袭,我国北方地区较往年提前入冬,因此不少人认为今年冬天将是个“冷冬”。其实不然,提前入冬并不等于冷冬,两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入冬的早或晚,反映的是季节转换时点的气温变化,而“冷冬”需要考察整个冬季(12月至次年2月)的平均气温是否显著偏低。短期寒潮难以决定长期趋势。入冬早晚受短期大气环流主导,而冬季整体冷暖还取决于赤道太平洋海温(拉尼娜、厄尔尼诺)、北极涛动指数、欧亚积雪覆盖等长期因子。

  国家气候中心指出,在潜在拉尼娜背景下,今冬北方可能阶段性偏冷,但能否达到“冷冬”标准(偏低0.5℃以上)仍需观察。举例来说,2016年北京11月7日入冬,但那一年冬季整体偏暖0.5℃;而2020年华北多地12月才入冬,却遭遇-30℃极端低温。

  流言 降压药会让血管变脆

  真相

  这是一个常见误区。长期服用降压药不会让血管变脆,让血管变脆的“真凶”是高血压,而不是药物。

  血管变脆通常是指动脉硬化,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血管会逐渐硬化,失去弹性,脆性增加。若高血压长期得不到控制,会加重动脉硬化情况。降压药不仅不会导致血管变脆,相反,部分降压药还能预防动脉硬化加重,保护血管和心脏。

  流言 喝咖啡和碳酸饮料伤骨头

  真相

  “喝咖啡伤骨头”的说法流传很广,但目前没有证据表明“适量喝咖啡会直接导致骨质疏松”。有研究指出,咖啡中的草酸可能影响钙吸收,咖啡因会增加尿钙流失,但关键在于“量”。研究发现,正常人每天喝2杯咖啡(含咖啡因约200mg),患骨质疏松的风险与不喝咖啡的人没有显著差异,只要不是过量饮用,无须过度担心。

  至于“碳酸饮料致骨质疏松”的说法,核心争议点在“磷”——有人认为磷会导致钙流失。其实磷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也是骨骼健康的“好搭档”,缺了磷骨骼同样会变脆弱。碳酸饮料中的磷含量其实很低:一罐330ml可乐型饮料含磷约33mg,远低于50g瘦猪肉(189mg/100g)、50g豆腐或1个鸡蛋(130mg/100g)的含磷量。成年人每天磷的推荐摄入量是720mg,最高耐受量达3500mg,每天喝1-2罐碳酸饮料,摄入的磷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对大多数健康人群来说,适量喝碳酸饮料,不会因磷含量影响导致钙流失。不过要注意两点:一是尽量选无糖款,减少糖分摄入;二是饮料不能替代白水,日常补水还是以白开水为主。

  流言 WiFi路由器放卧室会致癌

  真相

  这种说法没有依据。WiFi路由器工作时确实会发射无线电波,这些无线电波属于电磁辐射的一种。但WiFi路由器产生的辐射属于非电离辐射,这类辐射能量很低,不会破坏人体细胞或DNA,也不会导致癌症。路由器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产生的辐射量也远远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会损伤DNA以及致癌的辐射是电离辐射,它们主要存在于X光、CT检查以及核反应堆周围等场景。但即便是电离辐射,只要把每年接受的辐射剂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也不用太过担心。

  总之,路由器无论是放在卧室还是客厅,都不会对健康产生影响,更不会导致癌症之类的疾病。如果仍然不放心,也可以在睡觉时关上路由器,但这也只是起到心理安慰的作用。

  流言 经常侧睡会导致高低肩

  真相

  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高低肩的成因主要与先天性骨骼因素相关,部分由长期不良姿势导致的脊柱侧弯引发,侧睡对其影响微乎其微。

  人体常见睡姿分为平卧、俯卧和侧卧三种。从脊柱健康角度讲,平卧与侧卧均能有效缓解脊柱压力;不建议俯卧(趴着睡),尤其对肥胖人群而言,俯卧易压迫呼吸道,可能引发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值得一提的是,建议在平卧时优先睡硬板床,为脊柱提供稳定支撑。同时,枕头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颈椎生理曲度,因此还需选择高度适中的枕头,以躺下后头部与躯干保持水平为宜。这样能让全身肌肉放松,使椎间盘得到充分休息,恢复脊柱自然生理曲度。

  侧睡时,则首先避免压手,应注意手臂摆放位置,防止肢体受压导致麻木、酸痛;同时,仍需选择高度适宜的枕头,确保头部与脊柱在同一水平线上,避免颈椎侧弯;可适当弯曲双腿,呈自然放松状态,既能缓解肌肉紧张,又有助于腰椎间盘的放松与恢复。

  流言 代餐食品能让人“轻松瘦”

  真相

  以全麦面包、谷物棒为代表的食品,主打“高纤维、慢升糖”概念,因其低卡又能饱腹的宣传,成为不少减肥人士的理想代餐。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代餐的“皮”可能健康,馅料的热量一点也不低,经常出现黄油、海藻糖等成分。

  事实上,全谷物食品不宜替代正餐,容易导致蛋白质、健康脂肪及部分维生素摄入不足,如长期食用可能会引发营养失衡。同时,全谷物的本质仍属于碳水化合物,是热量的来源,绝不能无限制食用。

  另一类当下较为火热的代餐品为魔芋制品,其主要成分是膳食纤维,具有热量低、体积膨胀性强的特点,有助于控制食量,作为体重管理期间的辅助食物确实有一定价值。但魔芋本身几乎不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如果长期单一食用魔芋制品代替正餐,同样容易导致营养不良。

  控制饮食能有效降低热量摄入,但只“管住嘴”是不够的,必须将运动融入减重计划。运动不仅有助于消耗多余热量,更能维持肌肉量、提升代谢水平,避免单纯节食可能导致的肌肉流失问题,从而使减重效果更为稳固、健康。因此,“管住嘴”和“迈开腿”二者协同,才是科学减重的核心原则。

  文/记者 李洁

[ 责编:李然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用创新成果守护群众生命健康

  • 开展脑机接口技术“体系化攻关”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嘉宾:李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皮肤性病科副主任医师
2021-04-22 17:34
嘉宾:王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2021-04-21 18:44
嘉宾:王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2021-04-21 18:44
本期专家:贾美香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21-04-20 14:27
嘉宾:金怡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北京按摩医院儿科副主任技师
2021-04-20 14:38
本期专家:贾美香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21-04-20 14:27
本期专家:贾美香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21-04-20 14:27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22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18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08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05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00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6:47
嘉宾: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减重中心主任张能维
2020-01-22 14:17
嘉宾: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减重中心主任张能维
2020-01-22 14:17
嘉宾: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减重中心主任张能维
2020-01-22 14:17
嘉宾:杨莉萍 北京医院药学部副主任
2020-01-20 15:08
嘉宾:杨莉萍 北京医院药学部副主任
2020-01-20 15:08
本期嘉宾:张剑锋 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
2020-01-20 14:49
本期嘉宾:张剑锋 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
2020-01-20 14: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