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生物医药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山东省“十强”产业之一。烟台市是全国首批66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省首批“十强”产业“雁阵型”集群,对医药人才的核心需求已从“单一技术执行”转向“复杂问题解决”,高度依赖人才的跨学科协同能力。实践基地是专业型研究生实践的主要场所,是产学研结合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教育部多次出台“加强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指导意见。然而,基地建设如何应对“跨学科协同”这一“必选项”尚无建设标准。
滨州医学院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对接产业需求,在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课题和省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项目支持下,探索构建了跨学科协同、医药产业链全覆盖的“3+医”药学研究生基地群,成果内容如下:
跨学科协同、医药产业链全覆盖的“3+医”药学研究生实践基地群生态
(1)构建医药产业链全覆盖的基地群,促进“产学研用+跨学科”深度融合,创新跨学科协同策略
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整合医、药产业链资源,构建覆盖化学药、生物药、现代中药等12家企业及4家医院药学部的“3+医”跨学科协同基地群,涵盖“医学+药学+产业”全链条;遴选四方导师组,共建AI赋能的案例实践体系,制定跨基地实践方案,建立需求导向的4类12项实践考核标准,提升“产学研用+跨学科”协同育人成效。基地群包含化学药5家、生物药5家、现代中药2家、三甲医院4所,其中国家级基地3家、省级基地8家。
(2)形成“多方联动、交叉协同、资源互通、目标共振”长效驱动机制,深化产教融合和医教协同
融合“医院+高校+企业”多学科资源,成立生物医药创新联合体,创建67家知名药企和医院组成的药学理事会,获评省级现代产业学院、特色学院,校内建成国内一流GMP,科创平台16个,创新团队18个,共筑协同育人平台,形成“多方联动、交叉协同、资源互通、目标共振”长效驱动机制,深化产教融合、医教协同。
(3)创立“六五四三”评价体系,筑牢“三全保障”制度基石
以人才培养成效为根本,以行业需求为核心,建立“六化”基地建设标准;聚焦“五域”协同打破跨主体壁垒;施行“四维”动态机制保障运行质量;设置“6+20+65”三级评价指标精准赋权,筑牢“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制度基石,为同类基地提供了可复制的“标准-协同-评价”全链条解决模式。
受邀在全国药学专业学位教育年会上做报告2次;在大连医科大学、青岛大学等多家单位推广;并得到中国科学院裴钢院士和郑志明院士、中国工程院李校堃院士高度评价。
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传统药学研究生基地场景单一,实践内容局限,人才培养“工人”化等问题,缺乏跨学科思维养成。
2.实践训练局限于“技术操作层面”,为学而学,产教融合深度不够,缺乏多元主体深度融合的协同驱动机制。
3.实践评价与产业需求脱节,缺乏系统完善的实践评价体系。
解决的教学问题的主要方法:
(1)建立跨学科协同基地群,提供“全覆盖、跨学科、强协同”实践场所
构建“3+医”基地群:构建覆盖化药、生物制药、中药三大类药企及医院药学部的“3+医”基地群,覆盖“药物研发+药品生产+临床应用”实践领域(图1)。
表1 跨学科协同基地群建设情况
遴选四方导师组,制定跨基地实践方案:建立导师遴选、培训和评价机制;联合“学校-医院-两家药企”四方导师,制定“课题引导-跨学科强化-综合能力提升”三阶指导体系,完成医院(临床端)+ 两类药企(产业端)的阶梯式实践(图2)。
表2 跨基地阶梯式实践方案
共建“三模块一核心”案例实践体系: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形成思政案例模块+药物研发案例模块+临床案例模块的“三模块一核心”实践体系,行业教师参与度100%;全国优秀案例3个,省级优质课程、案例库12门。
以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为导向的实践考核标准:围绕多基地协同实践的目标需求,制定4类12项跨基地评价指标体系,强调跨学科思维能力提升,作为实践考核依据。
表3 12项核心实践能力指标
(2)建立长效驱动机制,为基地群提供可持续的内驱力
建立药学院理事会和共同体:将学校、医院、药企拧成“育人共同体”,成立药学院理事会和生物医药创新联合体,建立“博士服务社会手册”、“科研成果转化项目手册”,发挥核心纽带作用。
建立省级产业学院和研究院:共建省级产业学院、省级产业创新研究院、省级特色学院;校企共建校内GMP基地,激活基地群内驱动力。
跨学科产科教深度融合:校企联合攻关76项,其中百万元以上项目18项,践行产学研用深度协同;共建国家级、省级跨学科平台15个,推动跨学科协同;建成多方主体深度协同、双轮驱动相互赋能的创新生态,蕴含可持续内驱力。
(3)创建科学系统的“六五四三”评价体系,保障实践教学可持续发展
“六化”建设标准: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平台场所标准化、联合互动全程化、培养体系科学化、师资队伍专业化、科学研究规范化、绩效评价多元化” 的“六化”建设标准。
“五域”协同机制:打破学校、医院、药企间的资源壁垒和目标差异,聚焦“资源整合、需求对接、双轨规范、基地联动、利益共享”五个核心领域,形成全域协同实践生态。
“四维”动态机制:创建达标上岗、动态预警、褒奖激励及三级联动管理机制,从“准入-监管-激励-联动”四个维度,保障基地群高效运行与质量进阶。
“三级”指标体系:围绕药学人才培养需求,设置6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65个三级指标,实行综合评价;每两年评价一次,基地优秀率、良好率100%。(耿子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