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自4月26日起,北京开始试点推行“预住院”医保支付模式,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宣武医院、航天中心医院这5家医疗机构作为首批试点单位参与其中。
“预住院”模式是针对满足一定条件的择期手术治疗患者而设立的。由于医院床位紧张等实际情况,这些患者可以先在门诊完成术前的检查检验工作,后续再根据医院的床位情况安排正式入院。
作为最早倡导在北京市试点“预住院”医保支付模式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其副院长杨帆介绍了该模式的显著优势。从医院的角度来看,“预住院”模式能够提升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在传统住院模式下,住院患者需在入院后才进行术前检查,这不仅导致手术患者等待时间延长,还使得医院床位周转率降低,部分科室长期面临“一床难求”的困境。而“预住院”模式充分利用了门诊资源,将检查环节前置,大大缩短了手术患者的住院天数,同时也减少了未住院患者的入院等待时间,实现了医疗资源的高效利用。
对于患者而言,“预住院”模式带来的好处更为直接。一方面,患者住院时间减少,相应的费用支出也得以节省。另一方面,“预住院”医保支付模式将门诊术前检查检验费用纳入住院费用报销范围,这一政策的实施明显减轻了参保患者的就医负担。
为保障“预住院”模式的顺利实施,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专门配套搭建了“院前准备中心”信息系统。借助该系统,择期手术患者能够在两天内集中完成各项检查,进一步提高了医疗服务的效率。
杨帆提醒,“预住院”模式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仅针对诊断明确、病情稳定且符合住院指征的择期手术患者。复杂病例以及需要多学科会诊的患者,暂时不适用“预住院”模式。目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已将600多个病种纳入“预住院”管理范围,覆盖了临床科室的大部分择期手术。(光明网编辑郝梦晗整理,资料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