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为了肩负起培养人才的重任,高等教育机构必须勇于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模式,确保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的管理工作实现无缝对接。高校应充分认识到素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改革重要方向,学生健康成长是亿万人民群众重要期待,将心理健康教育自然融入管理工作中,是为学生从“学校人”向“社会人”的过渡打下坚实基础,确保他们以正确的人生观、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未来可以自信地立足社会。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教育工作相结合,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解决实际问题以及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强化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至关重要。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网络信息的获取渠道日益丰富,而质量参差不齐的信息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思想与行为。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判断是非的能力有限,他们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侵蚀,导致失范行为和心理健康问题。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生管理工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培养正确的思想价值观,促使学生以学业为核心,全身心地投入学习,逐步提升专业素养和核心竞争力。
强化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校大学生享有更为自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可以在学习之余积极参与实践活动。然而,这种自由宽松的环境也带来了诸多现实问题,如情感、就业和学习问题。对于大学生来说若缺乏正确的引导,这些问题将对其心理健康产生极大影响。只有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可以接受专业系统的指导,深入理解和剖析自己的内心世界,主动寻求教师的帮助,积极应对个人困扰并解决实际问题。在心理健康专业指导下,学生能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强化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优化校园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大学环境活跃宽松,为大学生提供了释放个性、追求自由的空间。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基石,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更成为积极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也是培养肩负民族复兴使命的时代新人的重要基础性工作。高校应当凸显育人核心,致力于培养学生珍视生命、热爱生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乐观向上的健康心态,同时防范和化解潜在风险,最大程度减少极端事件的发生,确保校园安全稳定。因此,通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会自我教育和自主反思,规范个人言行,持续散发正能量,共同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在推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首要任务是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实现心理监测的全覆盖。高校必须坚持科学识别、实时预警、专业咨询、妥善应对、精准干预和教育引导的原则,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常态化监测,完善心理测评体系,定期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建立个人档案,进行动态跟踪和分类辅导,以增强心理危机的识别能力。同时,高校要不断深化心理危机的动态监测,逐步建立心理问题会商与研判制度,重点关注面临学业就业压力、经济困难、情感危机、家庭变故、校园欺凌等风险因素的学生。对存在较严重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及病后康复情况的学生,实施“一对一”精准跟踪服务,制定针对性的帮扶措施,落实危机学生的闭环管理,确保心理问题在萌芽状态得到有效化解。
在推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积极强化高校教育引导与心理素质的提升,高校要精准掌握新时代大学生的新诉求与特点,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身心同健康”的理念,并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策略与途径,这就要求高校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核心作用,实时地开设情感心理、就业心理、挫折适应等心理健康课程,并推出线上课程及心理健康教育公开课,以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学质量与效果。同时,高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整体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中,并及时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成效,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
在推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高校要及时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通过开展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方式,提升师生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及自我调适能力。高校要把握青年学生的思想倾向、成长规律与代际特征,利用短视频、现场直播、在线互动等新型传播方式,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尊、自信、乐观、向上的心理健康意识。同时,高校要不断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坚持以德育心,组织多种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实现寓教于乐、融学于趣,不断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在推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高校要积极搭建危机预警与干预能力体系建设。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预防大学生自伤自残的有效手段,通过为经历个人危机、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的学生提供及时支持,可以有效帮助他们恢复心理平衡。这就要求高校要及时关注新生入学、毕业生就业等关键节点,掌握重点人群的思想与学习状况,加强风险研判与应急处置,分阶段进行心理疏导与精准帮扶。高校要坚持预防为主、关口前移,全面、频繁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测评。不断优化心理咨询服务,包括利用心理测评工具等,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咨询服务。高校应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和危机情况,努力提升心理测评的广度、深度、精确度、可信度和有效性,为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创造必备条件。
在推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需积极构建完善的工作网络。鉴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日益凸显,仅依靠学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难以承担这一艰巨任务,必须实现多方面的协作与配合。首先,应完善心理教育工作网络,充分发挥学校、班级、宿舍、个人四级预警防控体系的作用,及时分类疏导各种心理压力,切实提升校园心理危机事件的干预与处置能力。同时,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的建设。组织学校领导、思政、专业、管理及服务力量下沉至学生中,发挥辅导员在“一站式”社区中的心理疏导作用,及时掌握学生在人际交往、情感恋爱、集体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针对性地开展个别谈话、团体辅导等活动;对出现高危倾向的学生,及时进行干预与帮扶。
在推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高校要积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具有高度专业性,必须建立一支精干高效的工作团队。各级学校应按照规定比例配备心理健康教师,加强工作力量。高校应积极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确保工作力量的持续增强。同时,组织专题培训,提升工作队伍的综合素质与业务能力。要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构建家校协同干预机制。系统规划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将其纳入学校改革发展整体规划、人才培养体系及督导评估指标体系,融入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和学生成长各环节。高校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平台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和预防心理问题的科普知识,推广成功经验,汇聚正能量,共同推进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入对高校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深远影响。高校需要通过积极探索构建全新、高效的心理健康工作机制,形成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无盲区的心理工作格局,以提升心理健康服务的实效。高校要从思想理念出发,摒弃传统落后观念,站在学生视角围绕学生开展融合教育工作,积极正确地引导学生,以创新为导向,整合多元工作方式,为心理健康教育很好地融入高校学生教学过程中提供坚实的支持,不断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与效果,有效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
作者:刘静,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副教授;
李芒之, 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