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专访石家庄学院辅导员张红霞
记者:张老师,您好!大学阶段是个体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作为高校辅导员,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能否请您介绍一下高校辅导员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呢?
张红霞:您好!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搭建新媒体心理服务平台: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搭建一个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如微信公众号、抖音、小红书等。通过这个平台,我们可以定期推送心理健康专栏,包括有趣的“心理小测试”、有爱的“心语小栈”和有料的“心理小课堂”,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情绪、行为模式和人格特点,提供专业的建议与帮助,以及推送压力调试、挫折应对相关的科普推文和视频讲座。
培养心理骨干队伍:建设一支覆盖面广、素质全面的心理骨干队伍,包括心理委员、宿舍心理联络员、党员、班团干部等。定期开展常见心理问题识别和危机预防培训,增强朋辈群体识别心理问题及心理危机的能力。指导朋辈队伍结合班级、宿舍文化,开展个性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化解成长困惑,形成不断提升心理素质的自觉追求。
举办心理主题活动:根据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通过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具体包括:
以德育心: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帮助学生筑牢信仰之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以智慧心:强化学风建设,成立结对帮扶小组,帮助学业困难学生迎难而上,开展“最美学习笔记”评选等活动,使榜样成为“看得见”、可模仿的“活教材”。
以体强心:发挥体育调节情绪、疏解压力的作用,举办趣味心理运动会、“彩虹跑”等体育活动,引导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以美润心:组织美育实践活动,如摄影、vlog、彩绘、折纸、插花、歌唱、朗诵、情景剧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丰富精神世界,陶冶情操,塑造美好心灵。
以劳健心: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组织学生参与宿舍卫生评比、校园环境维护等实践活动,锤炼本领,磨炼意志。
组织心理测评:心理测评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增强心理保健意识。测评前,辅导员应召开主题班会,强调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做好测评动员工作。讲明心理测评不是学业考试,答案没有对错之分,测验结果将严格保密,不会对评先评优、升学考研造成任何负面影响,引导学生如实答题,提高心理测评的有效性。
建立动态档案:在详细建档基础上,针对心理问题的特点和轻重程度按照“红-橙-黄-绿”进行分类标注,实施常态管理、动态调整。红色代表重大心理危机,橙色代表严重心理问题,黄色代表存在情绪困扰,绿色代表无心理健康风险。通过这种方式,辅导员可以更好地关注和管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实施精准帮扶计划: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帮助措施。对于“红色”心理危机学生,辅导员应立即上报并启动紧急危机干预,与家长紧密合作,确保学生得到及时有效的心理支持和医疗救助。对于“橙色”心理问题学生,辅导员应积极与心理健康中心沟通,安排专业评估,并根据结果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对于“黄色”心理困扰学生,辅导员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关注,通过谈心谈话、答疑解惑,帮助学生疏解情绪。对于“绿色”心理健康学生,辅导员通过夯实心理健康教育和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培养他们积极阳光的心态。
记者:张老师,您认为通过这些措施,能否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呢?
张红霞:通过这些措施,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守护人,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耐心倾听的态度,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心理支持和引导,不断探索和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这个温暖的季节里,感受到心灵的滋润和成长的力量。未来,我们还将继续努力,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光明网记者 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