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日,记者就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采访了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苏丹。苏丹副教授长期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领域,对当前大学生面临的心理挑战及应对策略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
记者: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频发,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严峻性?
苏丹:心理健康是人才培养的基石。根据《2022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21.48%的学生存在抑郁风险,45.28%的学生面临焦虑困扰,这些数据背后是无数个体的挣扎。更值得警惕的是,心理问题已呈现“低龄化、隐蔽化、连锁化”趋势:一名学生的抑郁可能引发宿舍矛盾、学业滑坡甚至极端事件,形成“心理涟漪效应”。
记者:您提到心理问题的成因复杂,能否具体分析?
苏丹:当前大学生面临“四重压力叠加”:第一,学业竞争内卷化。某“双一流”高校调研显示,73%的学生日均学习时长超10小时,但仅有12%认为“学习目标清晰”。这种“高投入-低效能”的错位导致焦虑蔓延。第二,社交关系虚拟化。00后大学生日均手机使用时长超6小时,线下社交能力退化明显。我们在访谈中发现,35%的学生表示“宁愿独处也不愿主动结识新朋友”。第三,身份认同危机化。在职业规划调研中,48%的学生选择“不确定”,29%的学生“频繁更换目标”,这种“悬浮感”加剧了自我怀疑。第四,支持系统碎片化。某高校心理咨询中心数据显示,65%的求助者曾因“预约难”“咨询次数受限”放弃求助,暴露出服务资源的结构性短缺。
记者:针对这些问题,您认为高校应如何构建心理防护网?
苏丹:需构建“五维联动”机制: 1. 课程筑基:将《大学生心理健康》纳入必修课,开发“情绪管理”“压力应对”等模块化课程。天津某高校试点“正念减压训练”,使参与学生焦虑指数下降27%。 2. 咨询护航:推行“分级诊疗”模式,轻度问题由辅导员初筛,中度问题转介心理咨询中心,重度问题启动“家校医”联动干预。北京某高校引入AI心理测评系统,使危机预警准确率提升至89%。 3. 活动浸润:打造“心理文化节”,开展“21天微笑打卡”“心灵树洞”等沉浸式活动。浙江某高校通过“剧本杀+心理疗愈”形式,使90后、00后参与率提升40%。 4. 数字赋能:开发“心理云平台”,集成在线测评、自助课程、即时咨询等功能。广东某高校平台注册用户达3.2万,日均访问量超2000次。 5. 环境营造:建设“心理友好型校园”,在宿舍区设置“解压舱”,在食堂增设“情绪营养餐”,在图书馆开辟“静心角”。
记者:在专业心理咨询方面,有哪些创新实践?
苏丹:我们倡导“咨询+”模式:咨询+艺术:在南京某高校,学生通过沙盘游戏、绘画治疗等方式表达潜意识,使咨询效率提升50%;咨询+运动:上海某高校推出“运动处方”,将瑜伽、攀岩等项目与咨询结合,使抑郁症状缓解周期缩短1/3;咨询+AI:武汉某高校引入“AI心理陪伴机器人”,可24小时识别情绪波动并提供干预建议,已成功预警3起危机事件。
记者:家庭和社会应如何协同支持?
苏丹:家庭需完成“三个转变”:从控制到倾听:某高校案例显示,家长减少“你必须……”式指令后,学生心理求助意愿提升60%;从焦虑到共情:建议家长参与“家长心理课堂”,学习“非暴力沟通”技巧;从缺席到在场:建立“家校联络本”,实时共享学生动态。
社会层面需构建“支持生态圈”:政策保障:将心理健康纳入教育督导指标,对危机干预不力的高校问责;资源整合:推动高校与专业机构共建“心理服务联合体”,如天津某区整合12家医院资源,实现“转介-诊疗-康复”闭环;文化重塑:通过影视作品、公益广告破除“心理问题羞耻感”,如《女心理师》等剧集引发社会热议。
记者:您对未来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有何展望?
苏丹:三个趋势值得关注:
1. 精准化服务:基于大数据绘制“心理画像”,实现个性化干预;
2. 全周期覆盖:将心理教育延伸至中小学和职场,构建“成长护航链”;
3. 科技向善:开发脑机接口等新技术,但需严守伦理边界。(光明网记者 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