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送您一份2024年最实用的养生月历,在新的一年里为健康做一份长期规划吧。
一月养生关键词——养肾防寒巧进补
冬季养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养肾防寒”,要注意休息勿过劳。加强头部、颈部、手脚等易受凉部位的保暖。
在运动方面,推荐选择一些中医养生功法,比如太极强脊操或者“八段锦”。在饮食方面,冬季除了要少吃咸外,还要切忌食用黏硬、生冷的食物,此类食物易使脾胃之阳受损。
二月养生关键词——下厚上薄宜保暖
春天阳气生发,人体体表腠理开始打开,抵抗寒气的能力减弱。初春天气变化较大,乍暖还寒,不应当马上脱去棉衣,尤其是老年人和身体虚弱的人群更应该谨慎。年轻人穿衣也要下厚上薄,注意对颈、膝、足等部位的保暖。
立春后阳气初生,饮食应当适当增加气味辛甘温性的食物,辛甘食物可帮助发散阳气,温食利于维护阳气,如山药、春笋、韭菜等;不宜吃大热、大辛的食物,如羊肉、参、附子等,以免阳气生发太过导致上火。
三月养生关键词——勤洗手防染病
万物开始生长,人的新陈代谢也随着气温回转加快,此时饮食总的原则要注意多样性,营养全面。
3月是多风的时节,中医讲“风为百病之长”,惊蛰气温明显变暖,空气湿度增加,万物复苏,病毒、细菌也开始大量繁殖,要注意预防外感疾病的发生,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适当晒晒太阳,平时常揉风府穴,以提高身体抵御病邪的能力。
四月养生关键词——清肝明心更安康
春天肝气生发,自立春之后逐渐增加,清明时节达到高峰最旺,调畅情志,适度宣泄,有益于肝气的疏泄,气血的调畅;但不可太过,防止脾胃运化失常,呼吸系统宣降异常。
饮食宜温,多吃蔬菜水果,萝卜、白菜、山药,应季菜荠菜、韭菜。这个季节慢性病容易复发加重,容易过敏,所以不宜食用发物。
五月养生关键词——重在静心勿贪凉
立夏后天气渐渐变得炎热,高温天气易使人心浮气躁。中医认为,夏气与心气相通。立夏之际要注意清心除烦,养成急事不惊、烦事不争的心态,使身体各脏腑功能正常,为安度酷暑做好准备。养生应适当的出汗,不用或适度的使用空调。
饮食原则是“增酸减苦、补肾助肝、调养胃气”。饮食应清淡,以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宜吃莲子,多用葱姜。
六月养生关键词——防湿邪重补脾
夏季天气炎热,人体出汗量多,随着汗液大量排出的还有维持神经、肌肉的正常功能的钾元素,如果钾元素得不到及时足量的补充,人体倦怠疲劳、精神不振的情况会比较明显。为了快速补充钾元素可以喝果汁或糖盐水;日常饮食中,可适量多吃含钾较多的食物如荞麦、玉米、莴苣、鲜豌豆等含钾元素较高的食物,补充钾元素,预防夏打盹。
6月暑湿盛行,中医认为脾是人体后天之本,脾主肌肉与四肢,暑湿容易困脾碍胃,表现为肢体困重,倦怠嗜卧。因此饮食上要常吃益气健脾的食物如山药、薏米等。
七月养生关键词——消暑宁心食清淡
盛夏酷热降临,人们很容易中暑,健康避暑是养生的首要任务。中午前后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出门最好打伞、戴帽子,避免长时间日晒;同时多喝凉白开,出汗过多时,可以在水中加很少量的食盐,以维持体液中的电解质平衡;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
夏季也是急性消化道疾病的高发期,饮食卫生尤为重要,不要食用隔夜饭菜。同时饮食也要有所节制,尽量吃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有民间谚语说“小暑大暑,有米懒煮”,提示到了伏天人们的胃口会受到影响,可以用荷叶、茯苓、扁豆、薏米等熬粥,非常适合这个季节食用。
八月养生关键词——增酸少辛莫悲秋
夏秋之交,随着气温下降,人体新陈代谢和生理机能也开始变慢,一时的内分泌紊乱,很容易造成情绪低落。这时切莫让自己陷入悲秋情绪中,要及时地做好心理调节。积极运动是排解低落情绪的好办法,比如慢跑、散步、登山等。
立秋后应尽量少吃葱、姜、蒜、韭等辛味之品,中医认为辛味通肺,可以助长肺气,如果过多的摄入辛味的食物,容易造成肺气太盛导致上火、干燥、便秘等秋燥症状,可适当多食酸味果蔬如苹果、石榴、葡萄、柚子、柠檬、山楂来收敛肺气,以防秋燥。
九月养生关键词——补肾润肺防“秋冻”
9月天气转凉,一方面补养肾气坚持晚上泡脚,具体方法用温水泡,水没过脚腕,泡到身体微微发热最好,泡脚的同时可以耳朵和腰部搓热,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腰为肾之府,肾以温为补,所以要经常搓一搓耳朵、腰部以养肾气。另一方面注意保阳气,秋冻要适度。俗语说“白露不露身”提醒人们早晚温差较大,很容易诱发伤风感冒或导致旧病复发。
秋季燥令当行,燥气容易耗伤人体的津液,导致口咽干苦、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症状。中医认为肺喜润恶燥,肺气大肠相表里,肺主皮毛的缘故,因此白露时节要润肺气。饮食方面建议少吃或不吃鱼虾海腥、生冷炙烩腌菜和辛辣酸咸甘肥的食物;多食清淡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
十月养生关键词——滋阴润燥养脾胃
深秋已至,气温由凉爽向寒冷过渡。寒露时节阳气开始收敛、沉降,养生关键在于养阴和敛阳,此时应注意保暖,饮食重在滋阴润燥,养护脾胃。
天气变冷,我们的胃肠道会变得特别敏感,尤其胃部偏寒的人,要注意饮食温和,忌食生冷,注意胃部保暖,避免受到寒邪的侵袭。可以服用具有健脾和胃、清心润肺作用的山药百合粥。山药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具有补脾养胃、益肺补肾的作用,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百合味甘性寒,归心肺经,具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的作用。粳米味甘性平,归脾胃经,温中益气,可补气和胃。
十一月养生关键词——“藏”好阳气宜冬补
初冬,天地之气收敛,气候变得干燥,燥胜则干,中医认为燥邪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秋冬常见的呼吸道疾病,要通过调节肺的气血来预防。如果出现干咳、少痰、痰黏等肺阴不足的表现,可以吃一些色白的食物,比如梨、百合、荸荠、甘蔗、莲藕等,具有一定的润肺功效,不过痰湿体质的人不适合多吃。
中医认为冬季是饮食进补的最好季节,食补应选用“补而不燥”“防燥不腻”的平补之品。具有这类作用的食物有茭白、南瓜、莲子、桂圆、黑芝麻、红枣、核桃等。
十二月养生关键词——养宜适度巧穿衣
天气寒冷,外出时人们去寒就温,都会穿上毛衣、羽绒服、保暖裤等,很多人可经常忘记照顾自己的脖子和双脚。冷天出门时经常感到脖子僵硬,这恰恰是脖子受风寒的表现,而冷风很容易通过颈部将寒气带给身体,从而引起呼吸系统疾病,所以大雪后穿高领衣服,出门戴围巾很重要。俗话说“寒从脚起”,脚部的保暖也要注意,如穿长袜、厚靴,双脚暖和可促进人体的气血流动。
中医讲“秋冬养阴”,养阴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每日保证充分的饮水量,需要注意的是饮水量(每天总量不少于2000ml)要保证,同时饮水也要得法,不要一口气喝过多的水,每次喝4-5小口,隔段时间再喝,这样才能有时间让水慢慢滋润身体。另一方面可以适当吃些滋阴作用的食物如藕、雪菜、梨等。
来源:北京中医医院官网 光明网记者沈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