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TOPS2025|破译心血管慢病管理密码,引领心脏介入前沿:心血管慢病规范化诊治技术前沿暨第十二届优化PCI研讨会第二天学术亮点分享
首页> 资讯速递 > 正文

TOPS2025|破译心血管慢病管理密码,引领心脏介入前沿:心血管慢病规范化诊治技术前沿暨第十二届优化PCI研讨会第二天学术亮点分享

来源:光明网2025-11-10 16:23

  心血管慢病规范化诊治技术前沿暨第十二届优化PCI研讨会(TOPS2025)于11月7-8日在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成功举办,以“慢病管理和PCI优化”为主题,分享最新成果与策略,探讨临床热点,论道技术与体系革新,畅聊学科发展。

  在第二天的学术交流环节中,上海市胸科医院侯旭敏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张俊峰教授、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龚辉教授、上海第十人民医院彭文辉教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姚义安教授共同主持了第一板块。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周达新教授详细解读了2025 ESC/EACTS瓣膜性心脏病管理指南,期间他用“四大变革,重塑格局”8个大字做了概括总结。首先是理念转变, 从"被动等待”到“主动管理”;其次是技术核心,“微创介入”成为主流选择;再有是病种突破,AS时机提前,MR/TR版图重构;最后是策略优化,诊断更无创,抗栓更安全,决策更个体化。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秦永文教授从目前获批临床应用的可降解封堵器、可降解封堵器的注册研究、上市后的临床应用等几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可降解封堵器应用现状。他谈到,当前可降解封堵器能达到生理性修复,其中PFO/ASD封堵器植入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精准测量(球囊或封堵器测量)是成功的关键;封堵VSD操作难度高,有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应重视防范;随着更多研究结果落地以及技术沉淀未来可降解封堵器的应用范围有望进一步得到拓展。

  此外,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周京敏教授在分享HFpEF病因管理时总结表示,HFpEF的病因复杂,治疗方法有限;针对病因的治疗改善HFpEF的结局,临床应积极重视心衰中心建设的质控和HFpEF的病因寻找和治疗。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刘少稳教授在分享“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如何抗凝治疗——风险与获益”时重点指出,房颤的类型、以及房颤的最长持续时间或房颤负荷均与卒中或体循环栓塞明确相关;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有效性在不断提高,是目前维持窦性心律、延缓房颤进展的最有效方法,成功房颤导管消融后,在加强随访的情况下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平衡获益和出血风险制定个体化房颤抗凝治疗策略。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孙冰教授在分享房颤起搏治疗有关知识时指出,房颤与心功能关系密切,整齐的同步化心律很重要;房室结消融结合适当的起搏技术是解决顽固性房颤的重要方法;对于拟行或已行CRT手术的房颤患者,若不能保证充分的心室夺获,可行房室结消融治疗;传导系统起搏对于房室结消融患者是优选起搏方式,LBBP优于HIS起搏。

  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王长谦教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赵仙先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吴鸿谊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葛恒教授、上海六院临港分院马士新教授共同主持了第二板块。

  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金叔宣教授介绍,冠脉钙化有很多治疗难点,其中严重钙化、尤其合并钙化结节的介入治疗极具挑战性,然而,传统的“斑块修饰”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在腔内影像学指导下,积极的“斑块消蚀”(联合RA/ OA+ IVL),可获得更加理想的即刻疗效。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陈发东教授详细介绍了急性肺栓塞静脉溶栓介入治疗措施。首先,介入治疗是高危和中高危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其次,对于低危患者,血栓负荷大,存在亚急性或慢性血栓,介入治疗也可以改善预后;第三,介入治疗可开通闭塞血管,恢复前向血流,可减少血栓负荷,增强抗凝效果,缩短抗凝疗程,减轻肺栓塞后综合征。最后,具体使用导管内溶栓、碎栓、血栓抽吸、球囊成形术哪种手段,需要根据病人特点、器材获得性、习惯等多种因素综合权衡利弊后选择。

  此外,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车文良教授在同步传递心绞痛/缺血伴非阻塞性冠脉疾病(ANOCA/INOCA)重要临床研究进展情况时表示,伴随着功能性评估技术的普及、多中心RCT研究的开展、以及长期随访数据库的构建,这些将推动INOCA/ANOCA诊疗走向精准诊疗新时代。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车琳教授分享了现代治疗下HCM患者心脏康复评估和实践策略。

  上海医大医院张大东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仇兴标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松江医院侯磊教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陈飞教授共同主持第三板块。

  据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雷教授介绍,目前有关CTO PCI适应证及相关技术适应证的研究有限,部分病例结果欠佳,术者经验仍待进一步提高,手术成功率仍有上升空间,并发症发生率需进一步降低,手术效率(手术时间、射线量、对比剂量)待提高,影像学手段(无创和有创)使用比例较低,CTO PCI的长期疗效待进一步提高,鉴于上述诸多挑战,这对器械提出了更高要求。

  据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周国伟教授介绍,在处理高阻力病变时,器械到达通过靶病变的过程往往存在多种风险和挑战,最终影响手术的成败,对预处理的策略和工具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要做好术前评估,做好多种备选治疗方案,其中腔内影像学的评估尤其重要。实践中,如果预处理不恰当,慎重决定是否植入支架。总的来讲,多种处理手段合理应用,必要时联合使用,有可能改善病变的即刻效果和远期预后。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张松教授详细介绍了心源性休克的机械循环支持治疗现状与策略,特别是心室辅助装置(VAD)、体外膜肺氧合器(ECMO)、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帮助大家对其原理、适应症、临床应用、指南推荐都有了更系统的认识。针对多支病变问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黄浙勇教授分享了他的解决之道。

  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张家友教授、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唐恺教授、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孙育民教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王远龙教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谭红伟教授共同主持第三板块。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李晨光教授以提问方式发起学术分享:血管造影除了看狭窄还能提供什么信息?据他介绍,当前冠脉微循环障碍的评估方法有很多,但是,有创IMR的测量,操作难度大、复杂,成本高昂,可否有更简便易行的测量IMR的方法。答案是AccuIMR,它提供一种评估冠脉微循环阻力指数的无导丝化方法,通过不同角度的冠脉造影影像重构得到目标血管三维模型,通过Frame-count方法估算平均传导时间( Tmn ),结合血流动力学同时计算FFR与IMR,当前多个研究正在跟进其临床效果,期待未来能获得更多突破。

  据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黄松群教授介绍,我国估算现存房颤患病人数达2000万,患病率与年龄正相关,老年房颤具有“不抗高危、抗也高危”的特征。一方面是老年/高龄房颤患者存在复杂的医疗需求,对应的是肾功能不全、合并症、基础健康状况、多重用药等因素可能影响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即便如此,综合考量后,老年房颤抗凝重在监测,纠正可逆因素,同时注重合并症的管理,如冠心病、心肌病、心衰、衰弱等。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王新华教授分享了PFA治疗持续性房颤的有关进展与争议,他认为,目前PFA治疗(长程)持续性房颤的主要术式包括单纯PVI和PVI + LAPWI,而附加其他术式(如线性消融)的报道较少,尽管PFA在手术效率上优于RFA,但其损伤的持久性仍存争议。不同研究报道的PV、LAPW及线性消融的持久阻滞率差异显著;近期大样本研究结果提示,PFA在损伤持久性方面可能并未显著优于传统RFA。尽管PFA整体安全性良好,其特有并发症如溶血、冠状动脉痉挛等,仍需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积累防治经验。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谭红伟教授结合所在单位经验,分享了环状脉冲在阵发性房颤消融中的应用经验。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中心医院刘宗军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吴淞医院施鸿毓教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陈发东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金贤教授共同主持了结构专题会。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张晓春教授在分享了主动脉瓣反流TAVR植入技巧和三尖瓣反流经导管瓣环成形术的患者筛选策略。

  珠海市人民医院姜小飞教授在分享卵圆孔未闭介入治疗进展时表示,细腰型封堵器能满足大部分PFO封堵的需求,即便如此,对于复杂PFO仍需要个体化研制和选择封堵的策略和器械。总的来讲,可吸收、可房穿缝合是未来PFO介入治疗的重要方向。

  经过2天精彩的学术分享,TOPS2025画上圆满句号,大会执行主席刘学波教授进行大会总结时谈到,本届大会,来自全国多家顶尖医院的资深前辈、中坚骨干、青年医生们多方联动、多线并行,大家切磋技术,交流经验,解锁各类术式治疗策略以及慢病管理经验,探讨前沿新技术,以尖端技术挑战心脏病的未来治疗,不仅有助于突破心脏介入与心血管疾病管理瓶颈,还帮助更多心血管医生拿到了心脏介入技术进阶的“金钥匙”,为应对心血管疾病挑战提供了新策略、新视野。(严红单)

[ 责编:孙鹏宇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药师不在岗,处方药购买竟“一路绿灯”

  • 阳性率上升!除了流感,这种病毒也开始高发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嘉宾:李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皮肤性病科副主任医师
2021-04-22 17:34
嘉宾:王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2021-04-21 18:44
嘉宾:王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2021-04-21 18:44
本期专家:贾美香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21-04-20 14:27
嘉宾:金怡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北京按摩医院儿科副主任技师
2021-04-20 14:38
本期专家:贾美香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21-04-20 14:27
本期专家:贾美香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21-04-20 14:27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22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18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08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05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00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6:47
嘉宾: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减重中心主任张能维
2020-01-22 14:17
嘉宾: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减重中心主任张能维
2020-01-22 14:17
嘉宾: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减重中心主任张能维
2020-01-22 14:17
嘉宾:杨莉萍 北京医院药学部副主任
2020-01-20 15:08
嘉宾:杨莉萍 北京医院药学部副主任
2020-01-20 15:08
本期嘉宾:张剑锋 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
2020-01-20 14:49
本期嘉宾:张剑锋 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
2020-01-20 14: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