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心血管慢病规范化诊治技术前沿暨第十二届优化PCI研讨会(TOPS2025)于11月7日-8日在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举办,期间来自跨学科众多专家学者和青年新锐们共聚一堂,以“慢病管理和PCI优化”为主题,分享最新成果与策略,探讨临床热点,论道技术与体系革新,畅聊学科发展,共同上演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党委书记高源教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梁春教授出席开幕式活动并致辞,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刘学波教授主持开幕式活动。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党委书记高源教授谈到,本次大会一方面聚焦“心血管慢病规范化诊治”,有助于推动心血管慢病规范化管理,推广普及从急性期治疗到长期慢病管理的全程服务模式,提升基层医院同质化水平。同时关注“优化PCI技术”,有助于推动腔内影像等精准技术普及。希冀与大家携手,在交流碰撞中启迪新思路,实现新突破。
葛均波院士在致辞中表示,心血管医生既要关注急性期救治,更要重视慢病期管理,因此,优化PCI技术的发展和心血管慢病规范化诊治水平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期待能以本次大会为契机,深入交流,相互启发,分享成果,凝聚共识,共同为推动我国心血管防治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梁春教授谈到,心血管疾病防治不仅要精进PCI治疗,还要与慢病管理形成闭环,本次会议正是基于这一理念,打通从精准介入到全程管理的路径,推动心血管疾病防治策略的系统化升级。
在院士专题讲座环节,葛均波院士在详细解读STEMI救治要点与微循环保护时指出,STEMI救治的核心是缩短总缺血时间(黄金120分钟),以无复流为代表的微循环障碍(CMVO)严重影响STEMI患者预后。目前尚缺乏有效的风险评估模型来预测无复流的发生,其评价方法包括形态学评价(如冠状动脉造影)和功能学评价(如心电图ST段回落率、心脏磁共振成像、心肌声学造影、心肌核素显像)。无复流的诊断标准多样,心脏磁共振测量的心梗面积和MVO与预后相关。无复流的发生机制众多,同时靶向多种机制的多靶点干预可能是一种更加成功的策略。
在学术交流环节,议程设置兼顾前沿探索与临床实践,邀请到众多国内权威专家共同围绕腔内影像前沿、介入治疗策略优化以及冠心病、结构性心脏病、起搏电生理、肺血管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等慢病全程管理进行深度探讨。会议形式也力求创新,既有严谨的专题报告与多学科对话,也安排了互动性强的病例讨论,以及生动活泼的科普宣教活动。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吴宗贵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钱菊英教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梁春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徐汇医院杨靖教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刘学波教授共同主持第一板块。
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梁春教授在分享“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与消退——损伤与修复的博弈”时总结指出,斑块的命运转归取决于损伤与修复的平衡,深入了解斑块修复的病理生理学,有助于发现稳定易损斑块的新靶点,进一步减少心血管疾病再发风险,其中就包括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李若谷教授详细阐述了CCM在窄QRS波心衰患者中的应用现状,李教授指出,CCM具有增强心脏收缩力(增加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提高心肌的收缩能力上限(降低患者的全因住院率和死亡率)的疗效特点,目前CCM的疗效已经在心衰NYHA III-IV级,并且LVEF在25%到45%之间的窄QRS(<130ms)患者中得到了验证。
近年来,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HCM)治疗领域取得重要的突破性进展,心肌肌球蛋白抑制剂(CMI)通过靶向作用于心肌肌球蛋白的三磷酸腺苷酶,临床研究已证实其可显著降低成人梗阻性HCM患者的左心室流出道压差,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金玮教授分享了CMI在HCM患者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建议,帮助广大临床工作者合理、规范地使用CMI。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曲新凯教授详细梳理了胸痛救治的流程及技术要点,让大家对胸痛中心建设及常态化运营有了更全面深入的认识。
随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张瑞岩教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沈成兴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戴宇翔教授、上海市胸科医院韩文正教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刘洋教授联袂主持了第二板块。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宿燕岗教授详细分享了“预防心源性猝死---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器新进展”,他指出,心脏性猝死(SCD)发病突然,且大多发生在院外,抢救成功率极低,患者常常因为得不到快速、有效的心肺复苏而失去生命。目前的医学水平尚不能预测所有可能发生SCD的高危个体,虽β-受体阻断剂可降低SCD发生率,而一旦发生心脏骤停(SCA),药物肯定无效,只有除颤才是唯一有效措施,鉴于此,SCD高危人群(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应植入ICD预防随时可能发生的SCA。今后应加强针对心衰及心梗后SCD高危人群预防SCD的工作,同时进一步做好除LVEF外其他SCD其他高危指标的筛查研究工作,使ICD的一级预防更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ICD疗法的性/价比。
据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钱菊英教授介绍,2025 ACC/AHA急性冠脉综合征管理指南结合近年的最新临床证据,全面阐述了ACS的管理策略,涵盖ACS定义、评估、治疗、并发症处理及出院后管理等内容,指南重点推荐意见包括9个方面的更新,详实的解读为临床应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提供了更好的指导。
缺血和出血风险的平衡是优化抗血小板治疗的焦点,个体化评估和管理,可实现获益/风险平衡最大化,论坛期间,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沈成兴教授基于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前沿循证证据,详细分享了冠心病抗栓治疗进展,为抗栓策略的动态优化、以及高出血风险人群的策略制定提供了指导和帮助。当前全球范围内心血管代谢疾病爆发式增长,“心血管代谢医学”也成为了心血管领域发展极为迅速的亚专科,与此同时,GLP-1RA成了糖尿病心血管事件预防的新基石之一,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李勇教授聚焦GLP-1RA的进展,详细分享了心血管-肾脏-代谢综合征(CKM)的临床干预策略,为有效控制CKM提供了新的工具与思路。
随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陆国平教授、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张毅教授、上海市嘉定区南翔医院张方亮教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严文文教授联合主持了第三板块。
作为本届大会的一大亮点,期间还举办了独具特色的“‘沉浸式’科普秀活动”,活动由大会执行主席刘学波教授精挑细选同济医院心内科长期随访的经典病例,通过情景重现的模式,再次详细展示其整个管理过程,通过举办兼具趣味性与学习借鉴意义的科普活动,来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倡导主动健康理念。
据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陆国平教授介绍,国内外有多个指南推荐超高危和极高危 LDL-C<1.4mmol/L。此外,PCSK9单抗RCT证据提示LDL-C可降更低,提示更少事件;以及PCSK9单抗AS逆转研究提示可降更低,提示更多逆转;那么,既然更低LDL-C水平,更少事件,更多逆转,冠心病患者更低LDL-C目标值的提出<1.0mmol/L,是否有更多净获益?陆教授认为,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更多数据。他通过系统全面的分析,为临床实践中管控LDL-C提供了新思路和参考标准。
早期多项研究显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心血管疾病(CVD)负相关,HDL-C被普遍视为“好”胆固醇。然而,多项关于升高HDL-C药物的临床研究和遗传性研究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近年来,围绕HDL-C和CVD相关性、HDL-C功能和HDL-C相关药物的临床研究不断涌现,为全面认识HDL-C、探究其与CVD关系带来新的思考,针对这一热点问题,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丁茹教授则以“HDL-C 干预策略:前景几何”为题,进行了全面系统梳理,让大家对HDL-C有了更科学、全面的认识。血脂管理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防治的重要基石,多年来始终是领域内热点,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陈桢玥教授详细解读了“2025ESC血脂领域新进展”,为国内血脂管理临床实践与研究提供了极好的借鉴与参考。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顾剑云教授还分享了一例冠脉痉挛患者"向死而生”的故事,其详细的抢救流程给临床实践带来了新的启示。
最后,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陈岗教授、上海市中医医院赵军礼教授、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张颖教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车琳教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孙冰教授共同主持第四板块。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黄冬教授分享了2025ESC传导系统起搏在心衰中的应用情况;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谢赟教授同步传递了无导线起搏新进展;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潘静薇教授分享了心脏MRI在心肌病的诊疗进展情况;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崔兆强教授则基于多年经验与领域最新进展详细分享了老龄化对降压治疗的挑战与应对策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孙健教授结合所在单位经验,分享了房颤及左心耳封堵”一站式“治疗策略。
当前我国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攀升,给公共卫生带来严峻挑战,广大心血管临床医生肩负重任。会议成功地搭建一个共享成果、切磋学习、共同提高的重要舞台,通过集思广益,寻找解决慢病管理与PCI优化的最优解,同时也全面展现了国内外心血管病学领域的新技术、新理念和新进展,有力推动了我国心血管疾病诊疗事业发展。(严红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