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2025年9月28日是第19个世界狂犬病日,我国的宣传主题是“你我共同行动,共筑狂犬病防控防线”。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犬等动物通过咬伤、抓伤、舔舐黏膜等方式将病毒传染给人,随后病毒侵袭人体神经系统导致不可逆损害。
狂犬病病毒的潜伏期长短不一,人感染后通常在1~3个月内发病,极个别人的潜伏期短至1周以内或长达1年以上。狂犬病病毒入侵神经系统后,可引发特异性恐风、恐水、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症状。它潜伏期隐匿、暴露途径广泛,发病后几乎100%的病死率。
正是由于其极高的病死率,狂犬病暴露后预防处置就成了阻断病毒、挽救生命的唯一有效手段。世界卫生组织及各国均制定了详细的暴露后预防处置规范,其核心在于根据暴露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并据此采取不同的处置措施。目前,国际上将狂犬病暴露分为Ⅲ个级别。
Ⅰ级暴露:接触或喂饲动物;完好的皮肤被舔舐。
Ⅱ级暴露:裸露的皮肤被轻咬;无明显出血的轻微抓伤、擦伤。
Ⅲ级暴露:单处或多处贯穿性皮肤咬伤、抓伤;破损皮肤被舔舐;开放性伤口、黏膜被唾液或组织污染;直接接触蝙蝠。
湖北省武汉市疾控中心主任医师朱政纲提醒,“十一”假期临近,大家在外出游玩过程中,应注意与犬、猫及野生动物保持距离,避免感染狂犬病毒。若不慎被动物抓咬伤,建议参考“三步法”应急处置。
第一步: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伤口约15分钟,肥皂水更佳。
第二步:用干净的敷料包扎伤口,避免二次伤害,若存在组织脱离,用清洁容器妥善保管。
第三步:及时赶往狂犬病预防处置门诊,由医务人员根据伤口暴露情况做进一步处理,根据需要注射狂犬疫苗,必要时注射免疫球蛋白。
狂犬病暴露后进行规范的处置是预防狂犬病最后一道防线。朱政纲强调,狂犬病疫苗是用于控制和预防狂犬病最重要的手段。(内容来源:健康中国官方公众号、央广网,记者赵希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