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日益严峻,呈现低龄化、高发化、重度化趋势。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仍超过50%,其中小学生近视率接近40%,初中生超70%,高中生更是高达80%以上。由此,教育、卫生健康、疾控等部门联合推出《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光明行动工作方案(2021—2025年)》。青少年近视防控是一场需要家庭、学校、医疗和社会共同参与的持久战。光明网健康频道策划推出AIGC动画《近视简史》,以趣味生动的叙事线索,结合进化生物学与眼科医学原理,揭秘近视演化与人类进化的发展历程。
【精彩视点】
为什么现代人比原始人更容易近视呢?
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原始人类还住在树上,他们捕猎、采摘果实,那时的人类可以清晰地看到远处奔跑的动物。但是当他们从树上下来,从穴居开始耕作织布,再走向城市的课本和电脑,他们却看不清了……
为什么现代人比原始人更容易近视呢?原因就是,人类眼睛的设计本来就不是用来看近处的。
部落猎手的“望远镜眼”
大家好,我是原始人“宇”,300万年前的东非大草原是我美丽的家。在部落里,我负责发现和追逐猎物,羚羊是我们最爱的食物。我的眼球呈扁圆形,眼轴长度约22毫米,低于现代人的平均值24毫米,如同内置望远镜。
这是自然选择的生存配置,因为我要时刻处于狩猎采集模式,双眼持续扫描地平线,99%的视觉任务聚焦在5米以外的动态目标(猛兽、猎物、可食用植物等)。同时我的穴居生活光线充足,每天超过10小时户外活动,阳光促进视网膜多巴胺分泌,有效抑制眼轴异常生长。
多数陆地掠食动物保持优异的远视力,人类作为顶级猎食者,我们的原始视觉系统与此趋同。考古学家通过分析尼安德特人头骨的眼眶结构,重建出超常远视力,优于现代标准视力1.0。甲骨文等早期文字符号的粗犷形态也表明无需精细视力。
农业革命:第一波“近视催化剂”
当人类来到1万年前,开始农耕定居,视力遭遇了首次挑战。(用眼距离缩短)织布、研磨谷物等精细劳作,使日均近距离用眼时间从史前的少于1小时增至3小时;同时,(光线环境劣化)昏暗的室内环境迫使睫状肌持续紧张,逐步启动“眼轴代偿性增长”机制。由此促使基因突变开始浮出水面,现代基因研究显示,15号染色体上的**APLP2**、**GJD2**基因突变与近视显著相关,这些变异可能在农业社会后获得传播优势。
阿拉斯加因纽特人在1940年过着传统渔猎生活,131名成人仅2例近视,患病率1.5%,而到了1970年引入现代教育后,青少年近视率飙升至30%以上。
眼镜则最早出现于13世纪意大利,中国到了明代眼镜产业才初具规模,当时的水晶磨制技术可以使其矫正轻度视力缺陷,但早期眼镜稀少珍贵(元朝官员佩戴记录),矫正需求主要集中在精英阶层。
信息时代:近视的流行风暴
当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儿童日均户外时间大幅减少,日照维生素D3合成量仅为原始人的1/6,同时电子屏幕等高频蓝光源穿透晶体,刺激视网膜产生自由基损伤光感受器。
除此,当阅读距离小于30cm时,睫状肌痉挛引发“晶状体-玻璃体”折射系统连锁紊乱,也会造成眼球近感知觉失调。持续近距离阅读写字使眼轴失控生长,年均增长近0.3mm,远大于正常值0.1mm。
近视的流行风暴促使人类进化出现基因陷阱,在多基因累加效应的下,父母双方近视时子女患病风险增加3倍。信息时代下,近视迎来了全球大流行,据数据统计,现代青少年近视率高达80%。
进化留给我们的护眼密码
虽然人类无法逆转基因,但可激活进化遗留的“视力保护程序”。
每日2小时10000lux以上照度(相当于树荫下晴天光环境),可使近视发病率降低50%;
每30分钟抬头寻找20米外目标凝视20秒,模拟原始人视远习惯;
补充叶黄素与ω-3脂肪酸,食物来源分别有:羽衣甘蓝、菠菜、芥蓝、韭菜、西蓝花、南瓜、玉米、胡萝卜、黄桃、芒果、鸡蛋蛋黄、开心果、猕猴桃;深海鱼类、亚麻籽油、核桃等。
近视本质是“石器时代眼球”与“数字时代需求”的错配产物。理解眼睛进化史,让我们在享受现代文明时,用科学手段重建眼球的“进化适应性”。
策划出品
监制 高赛
Executive Producer GaoSai
导演 李丹
Director LiDan
分镜剧本 李丹
Storyboard LiDan
AIGC导演 牟舒琳 李丹
AIGC-Director MuShulin LiDan
后期制作 李丹 牟舒琳 孙鹏宇
Post-production LiDan MuShulin SunPengyu
特别鸣谢 逯成业
Special Thanks LuCheng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