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7月28日,“石榴花开北疆红,籽籽同心家国情”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兴安盟启动,记者走进位于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镇西白音嘎查的兴安盟袁隆平院士工作站水稻科研基地,探寻这片草原上“稻米梦”的生长轨迹。
盐碱地上的“稻花香”:从试验田到产业链
2018年10月,88岁高龄的袁隆平院士亲临兴安盟,为院士工作站授牌。这片地处北纬46度的土地,坐拥世界公认的寒地黄金水稻种植带,与五常、日本月光米产区同纬度;作为全国唯一未被污染的内江水系源头,甘甜清冽的水质富含矿物质;更拥有厚达一米的黑土层——这经几十万年腐殖层陈化形成的宝贵资源,富含氮磷钾与有机质,为水稻生长提供了天然沃土。加之四大草原交汇处的高负氧离子空气,兴安盟早已赢得“内蒙古水稻毫米之乡”与“中国草原稻米之都”的美誉。
建站之初,工作站便获得3万余份适合东北地区种植的水稻品种资源,为科研创新奠定高起点。袁隆平院士提出“以种治盐”“以种治碱”的治理思路,定下三年种植20万亩耐盐碱水稻、亩产300公斤的“及格线”。历经6年改良,昔日白茫茫的盐碱荒地已变身“蛙声一片”的良田。2023年9月,专家现场测产显示亩产达551.5公斤,连续5年创历史新高,更实现连续两年亩产超500公斤的佳绩。
兴安盟袁隆平院士工作站水稻科研基地(光明网记者 郝梦晗 摄)
“袁梦计划”的接力:从蓝图到实践
2020年初,袁隆平在海南三亚正式推出“袁梦计划”,心系草原:“未来3年,在内蒙古兴安盟合作开发耐盐碱地水稻种植20万亩,向全国推广到1亿亩。”这一计划承载着他的两大梦想: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推动从“吃饱”到“吃好”的消费升级。
2021年6月18日,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兴安盟分中心、中国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兴安盟试验基地同步落户,“袁梦计划”二期发布会随之启动,提出“十四五”期间种植20万亩耐盐碱水稻、助力农户收入翻番的目标。2022年5月,“袁梦计划”3.0版在袁隆平院士蜡像揭幕仪式上启动,聚焦高端研发平台建设与产业链延伸;2023年5月,4.0版本接力推进,持续深化战略布局。
袁隆平院士逝世后,其子、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袁定阳接过接力棒,明确三大任务:3年内实现兴安盟水稻每亩增产100公斤,培育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扩大种植面积至20万亩。通过“一中心一基地”平台,科研团队正将蓝图转化为现实。
科技赋能的密码:从育种到推广
兴安盟的科研突破离不开三大技术支撑。依托袁隆平院士首创的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团队采用“南繁加代”模式加速育种进程——每年10月收割后,优良品种被送往三亚种植第二代,次年春播前带回筛选后的种子,6年完成12年育种工作量,针对东北早熟需求甚至在长沙增设繁育环节。
在盐碱地治理上,团队摒弃传统水洗法、客土法浪费资源的弊端,利用耐盐碱水稻品种库筛选适配品种,通过杂交选育实现“以种治盐碱”,既节约水资源又避免大规模土建工程。培育的“兴隆56”等品种克服传统稻花香2号易倒伏的缺陷,实现抗倒伏、有香味、高性价比的平衡,赢得农户与市场认可。
技术推广同样成效显著。工作站组织专家深入乡镇,通过免费培训、发放10万余份种植手册、开放基地答疑等方式,已培育3000余名核心水稻人才。通过高于市场价的订单回收模式,带动农户从3000亩种植规模扩展至1.5万余亩,实现家门口就业与技术增收的双重收益。
基地内新培育的水稻(光明网记者 郝梦晗 摄)
从草原到世界
袁隆平院士曾憧憬:“兴安盟的耐盐碱杂交水稻试验成功后,可向整个中国北方推广,甚至向同一纬度、同一气候带的国家推广。”如今,这一愿景正逐步落地。兴安盟已形成成熟的盐碱地治理技术体系,其“黑土+盐碱地”的独特治理经验,为黑龙江等退化黑土区提供了参考样本。
科研团队表示,将继承袁隆平严谨务实的科研精神,持续培育适合东北的优质品种,深化产业链布局。目前,基地水稻以长粒型、稻花香为特色,市场认可度颇高,亩产稳定在1300斤左右。随着技术推广,不仅当地农牧民实现技能提升与收入增长,更让草原稻米香飘向更广阔的市场。
从袁隆平院士亲临授牌到四代“袁梦计划”的推进,兴安盟用6年时间在盐碱地上书写了“籽籽同心”的奋斗篇章。这里的每一株水稻,都承载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科研追求,更延续着让中国人端稳饭碗的家国情怀。(记者 郝梦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