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日,以“政府政策赋能·医院战略担当·营造创新业态”为主题的2025中国研究型医院大会在济南举行。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会长何振喜作主旨报告,众多政府领导、学界专家、医院管理者及企业代表齐聚,围绕研究型医院建设、医学科技创新等议题深入探讨。
何振喜在大会报告中指出,经过21年探索,我国研究型医院建设进入新阶段,社会认同度提升,其在医学创新、人才培养、产业支撑及人工智能应用等方面作用凸显,北京、上海等19个省市已推出相关建设举措。其中,报告中特别强调,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医院需把握七大核心关系:一是观念转变与实际行动的关系,确立对应观念并强化落实;二是“一手抓”与“三手抓”的关系,兼顾难病诊治、医学创新、成果转化;三是体制与机制建设的关系,重构适应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四是规模建设与内涵发展的关系,围绕核心任务统筹规模,以创新等支撑内涵;五是与其他战略科技力量的关系,联合多方构建医学创新“国家队”;六是与临床型、全科型医院的关系,明确定位并带动基层;七是服务国家与全人类的关系,兼顾国内使命与国际责任。
何振喜强调明确“难病诊治、医学创新、成果转化”为研究型医院三大核心职能,提出构建医学创新“国家队”,推动“政产学研医用”深度融合。
会上,多位嘉宾分享前沿观点与实践经验。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孙立成提到,山东通过建平台、引人才等举措推进医学科技创新,已建成21个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教司刘战强介绍,国家正加快构建卫生健康科技创新新体系,已建成50家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未来将优化科研生态。吉训明围绕脑卒中防治介绍了实施国家百万减残工程的相关情况,将持续开展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要大力培训推广脑卒中防治适宜技术,加强急诊急救、规范实施治疗和康复随访,进一步提升防治效果。
医学领域创新成果备受关注。窦科峰报告异种移植进展,其团队完成多项基因编辑猪器官移植实验,猪肾移植患者已存活135天,为解决器官短缺提供新思路。房建成分享零磁医学装备研发成果,相关技术已用于心脑和肿瘤疾病筛查,有望形成国际领先优势。
多家医院介绍建设经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付卫展示产学研合作成果,通过内外循环驱动,在3D打印生物等领域形成优势。山东大学副校长易凡认为深化“医学+X”多学科交叉融合,构建“临床诊疗-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协同创新体系,为研究型医院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和科技保障。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院长陈玉国表示,医院以“双中心”建设为牵引,开展四大能力提升行动,助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
另据,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常务副会长周先志介绍:大会还举办18个专科专病专题会议,以及《研究型医院建设与管理》《研究型医院理论与实践》专著首发、《研究型医院评价规范:综合医院》团体标准、《研究型医院评价规范:专科医院(肿瘤、妇儿、传染、中医)》团体标准发布与编制启动仪式,副会长姚军对两本专著与相关团体标准情况作了说明。学会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西门子医疗系统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研究型医院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
此次大会汇聚多方智慧,为研究型医院发展明确方向,推动医学科技创新与转化,助力健康中国和科技强国建设。大会由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副会长刘希华主持。北京市原卫生局局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管理顾问金大鹏,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迟薇薇,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副会长王永晨、邵凤民、王明晓,监事长姚春雨,副秘书长孟祥明、刘义强、李云波、郝瑞生、李东、马良、史套兴、余化刚、杨万海等相关领域的领导和专家参加了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