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我是这样战胜恶性肿瘤的”
首页> 热点荟萃 > 正文

“我是这样战胜恶性肿瘤的”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02-18 10:33

  饶是王鹏(化名)这样的硬汉,得知自己罹患绝症后,也有几天差点儿没绷住,暗暗写下了遗嘱,拍好了遗照。

  今年68岁的王鹏,打小就性格强势。因为职业缘故,他在过去半个世纪里,走遍了大江南北,足迹遍布祖国边疆。战场上过,灾区进过,阅历丰富,经事很多。这样一位东北大汉,7年前罹患肉瘤(未分化型)。

  需要注意的是,肉瘤分化程度越低,恶性程度越高,所以肉瘤(未分化型)是恶性程度极高的肿瘤,1年生存率不超过50%。即使进行手术切除,术后半年到一年内仍有80%以上患者出现复发或转移,生存期通常不足1年半至2年。若以5年生存率为标准,肉瘤(未分化型)患者的生存率普遍低于20%。

  不久前,记者在北京某小区见到王鹏时,他红光满面,谈笑风生。屋里挂满了他的书法,遒劲有力,其中一幅“咱就图一乐”很显眼。屋角处,他养的蝈蝈不停鸣叫,十分响亮。

  能从这场大病中全身而退,王鹏非常感谢他的救命恩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的“80后老中医”林明欣。

  “强大的内心+和谐的环境+合理的治疗=最终的胜利。”林明欣如此总结这场“肿瘤阻击战”得胜的公式。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点,让我们回到2018年一个寻常的日子。

  最差结果

  那天,王鹏觉得自己好像岔气了。

  “在此之前,我并未发现有什么异常,就是有时躺在床上,右肋侧感觉针刺般的疼痛,很像岔气,我就萎缩着不敢动。”王鹏回忆说,后来洗完澡穿背心时,一下子摸到了右肋上有一个鼓包。

  他赶紧撩起背心来,对着镜子看,真有个包。捏一捏,它还动。第二天,王鹏去医院检查,说是脂肪瘤,不要紧。可后来,这个包越来越疼,王鹏去了一家大型三甲医院。一去,医生就让他住院了。

  “住院之后,检查越做越复杂,我就预感不妙。”王鹏查阅了一些资料,设想了三种可能性,“最简单是脂肪瘤,最安全;一种是良性纤维瘤,做手术即可;最可怕的是肉瘤。”

  诊断结果偏偏是肉瘤,还是未分化型。

  “表面上我是若无其事。”王鹏说,“当时我爱人拿着病历去肿瘤科,我问怎么回事?她没吱声,我就知道了,心咚咚咚地跳得很厉害。”

  怕误诊,王鹏把北京看肿瘤最好的医院都看遍了。这时的他,依然达观。面对一位研究肉瘤的知名专家时,王鹏上来就问:“我还能活多长时间?”

  专家一下子愣住了,一般癌症患者没这么直接的,没有当面答复,只是让王鹏去看他写的一篇论文。“我回来上网一查,论文说了,这病,最短三个月,最长一年半。”王鹏说。“我托亲戚搜索过全球的中英文文献,发现只有一例维持了一段时间,通常不会超过两年。”

  无药可治

  确诊之后,王鹏几乎就没遇上好消息。

  “肿瘤医院有一位专家告诉我,这种病在全球范围内都属于少数,不像胃癌、肺癌等其他癌症,患者人数多,有一系列规范化治疗方案,针对性的药物品种也较多。肉瘤患者很少,死亡率极高,没有专门对症的药物。”王鹏说,“肉瘤可能长在不同部位,幸好我的没有长在器官上,而是在肋茬上,这恐怕是上天对我最大的眷顾了。”

  专家告诉王鹏,要治,就是化疗。由于没有对症的药物,所有的化疗药物都是实验性的。“换句话说,我就是小白鼠。”他说,“最高也就30%的有效性,也就是用的各种药物可能只有30%对我有效,而大部分是无效的。”

  “我爱人的同学在美国,帮忙询问美国是否有治疗方案。结果与国内相似,没有专门的药物。”王鹏说。

  “哪儿都无药可治”的打击很大,但王鹏的精神没有垮。“罹患重病、癌症的人,很多都会被吓倒。”林明欣说,“如果没有强大的内心,无法承受大病的打击,就会导致精神崩溃,正气或免疫力急剧下降,那么再好的医生,也无法发挥作用。”

  《黄帝内经》有言:“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故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林明欣表示,心平则五脏六腑皆安,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强大的内心相当于导弹防御系统,癌细胞相当于一枚枚导弹。如果防御系统不坚固,导弹就无法被拦截。”他说。

  柳暗花明

  王鹏见过不少癌症患者的治疗经过。

  “无非是三步走,手术、化疗、无效。到最后,钱花很多,罪遭不少,还是没得治。”他说,放疗对于他的病也于事无补,“一方面,放疗肯定会对内脏造成损伤,另一方面,肉瘤有个特点就是原位复发。原位复发后还需要手术,可放疗后的组织难以愈合,就没法再做手术了,所以放疗对我不适合。”

  死路一条了?

  王鹏没有放弃,积极寻求新方案。经朋友介绍,王鹏找到了林明欣。“我当时并未抱有治愈的希望,诉求一是延长生命,二是减少痛苦。”王鹏说,“可没想到,林博士别看年轻,却当即表示,应该下决心治愈我的病。”

  林明欣的决心极大地鼓舞了王鹏。可他这么说的底气何在?

  “我通常将癌症分为两类,一类是实体癌,一类是血液癌。血液癌包括白血病和淋巴癌等,长出有形肿块的属于实体癌。”林明欣说,“实体癌的治疗思路就是,肿瘤如同蘑菇,环境阴暗潮湿才生长,阳光普照的地方几乎没有。因此我们如果可以改变环境,蘑菇就会逐渐缩小,甚至消失,这就有可能治好包括肉瘤在内的实体癌。”

  林明欣说:“‘人活一口气’,这口气就是阳气。阳气根于元阳,元阳藏于命门。命门火旺,阳气充足,营造阳光普照环境,铲除肿瘤赖以生存的阴暗潮湿土壤,则肿瘤自消,这就是我的底气。”

  当时,林明欣告诉王鹏,接受他的治疗,需要具备两个条件,即强大的内心、和谐的环境。王鹏与病魔搏斗的决心非常大,第一个条件具备了。

  但是,第二个条件出了状况。

  父子情深

  王鹏认可林明欣的理念,决定采用中医治疗。

  “我见过不少癌症患者的离世,非常清楚治疗的那几步棋,我不想走,而且化疗的痛苦我也不想经受。我要试试中医治疗,能走多远算多远。”王鹏说。

  可是,王鹏的家人坚决反对。

  “他们太相信西医了,不了解中医。他们表示无论如何还是要进行化疗。就算一定尝试中医,也要先进行化疗,化疗完成之后,再考虑中西医结合。”王鹏说,他非常理解家人,但主意已定,不为所动,直到儿子声泪俱下地劝阻。

  “本来我的内心非常强大,可当时我儿子抱着我哭,不同意,说中医不行,还是要化疗。我说,儿子你千万别这样,这样会影响我的决心。他哭着走了。”王鹏动摇了,他说,“我想,为了儿子,我也应该妥协。我告诉我爱人,我无法承受儿子的痛苦,真受不了。”

  太太站在了丈夫一边。“她告诉我,她会做儿子的工作,让他配合我。”王鹏说,“她说,你既然有决心,就坚持。”

  妈妈做通了儿子的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儿子给我发了一段话,说既然你已经决定做这件事情,他同意了,不想影响我的决心。”王鹏说,做通了家人的思想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才得以接受林明欣的治疗。

  这种事情,林明欣经历过。“患者的决策权往往是分散到不同家庭成员身上的。对于重大疾病治疗方案的选择,往往一部分人支持这个,另一部分人支持那个。如果治疗一段时间没有见到效果,有人就会拆台。”他说,患者是不是拥有强大的内心,主要表现在对决策权的掌握、对家人意见的选择、对亲友情绪的疏导上,这样才能决定是不是可以获得和谐的治疗环境。

  性命相托

  “我把我的命交给你了,你尽力。治不好,我也不埋怨你。”王鹏回忆当初对林明欣说的话。

  这份沉甸甸的信任,既让林明欣感动,又感到了很大压力。给王鹏治疗之初的3个月,林明欣一直留在北京,没有出差,全力以赴。

  对付癌症,西医一般是手术+放化疗,中医则有“三套马车”——针刺、中药和艾灸。林明欣接手时,王鹏已经做了手术。于是,“我又加了一个外敷。”林明欣说,这是因为肉瘤长在皮下,方便外敷。他从父亲那里借来外敷的古法秘方,自此治疗从“三套马车”变成“四骑士”。

  针刺的一个目的是安眠。遇见林明欣之前,王鹏就养成了听音乐的习惯,晚上睡不着就躺床上听音乐,名曲。“睡眠质量较差时容易胡思乱想,精神压力大。这会影响免疫力。”王鹏说,“睡好了才有精力去战斗。”

  林明欣每周给王鹏针刺2—3次,以印堂和百会穴为主。“帮助睡眠,缓解压力,宁心安神。”林明欣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睡补。癌症患者能够睡着确实不容易。对他们来说,睡眠太重要了。”

  用药方面,林明欣不保守,敢下猛药,有些药用量比较大。王鹏按照林明欣开的药方去同仁堂抓药,直接被拒。“他们问这是谁开的药方,一定开错了。”王鹏说,后来是林明欣出面与同仁堂联系沟通,才抓到药。

  “比如熟附子(黑顺片),按照药典,用量上限是15克。当时我根据病情,先从小剂量开始,例如12克、15克、18克,必要时用到30克。”林明欣说,“这都是毒性相对较小的熟附子。按照我现在的认识水平,我可能直接用生附子了,这可是温补元阳良药。”

  定点清除

  科学是严谨的,说术后容易原位复发,不到三个月真就原位复发了,而且长得比术前还大。

  怎么办?切还是不切?再切的话,内脏功能势必大大受损,就算能活下来,生存质量也就谈不上了。不切的话,中医有办法吗?王鹏忐忑地对林明欣说:“不好了,复发了。”

  谁料,林明欣来了一句:“我还没有开始正式治疗呢。之前做法的目的是扶正,从今天开始可以对肿瘤进行针对性治疗了。”

  继续外敷。这回,药物中加入了芒硝。“肉瘤是肉,芒硝如同一把刀,有助于把肿瘤‘切割’下来。”林明欣说。

  “虽然我对此有疑惑,但是仍然全力配合。”王鹏说。为了把药物更好地外敷到伤口,王鹏的爱人反复琢磨、试验,总结出9个要点,写成指南。这样一来,王鹏在外敷时,就能精准操作,确保疗效最大化。

  此时,针刺也升级了,林明欣开始施以围针,又叫围剿刺法——在王鹏复发的肿瘤周围以及其上扎针。“我在肿瘤的3点、6点、9点、12点位置各扎一针,然后在中间扎一针,这最后一针直接插到肿瘤上了。”林明欣说,“中间这根针是特制的,比其他的粗了一倍。”

  王鹏形容围针的感受:“一扎疼痛就会缓和,尤其中间那针扎上去后,原本肿瘤里像有一条龙活蹦乱跳,一下子老实了,不动了,也不疼了,就像吃了止痛片一样,特别舒服。”

  “这是我父亲的经验。”林明欣说,“假如一座城池兵强马壮,很难攻占,我们就先围起来,等到弹尽粮绝时,他们就投降了。中间那一针类似于定点清除,这是在围针方面的突破,通常中医不会这样做,很多人也不一定能接受。”

  艾灸的贡献也不小。“癌细胞怕热,我们就在患处做艾灸。艾是纯阳的,再加上热力就更厉害了。多管齐下,协同增效。”林明欣说。

  与瘤共舞

  好的信号出现了。

  接受中医治疗半年后,王鹏去医院复查,做了个局部B超。医生问:“你最近做化疗了吗?肿块明显变小了。”王鹏闻言信心大增,继续接受林明欣的治疗。

  第二年,王鹏去复查,肿块进一步缩小,到这年年底,90%左右的肿瘤没有了。王鹏不敢掉以轻心,直到第三年做了PET-CT,让肿瘤专家和CT室医生解读检查结果后,他才将信将疑:“我,治好了?”

  从绝望地写下遗嘱,到迎来第二次生命,王鹏感觉自己人生这个圆,远没有画完。“从生病至今,我已经突破了7年,属于‘超期服役’了。”他说,“虽然我没有做化疗,但林博士一直对我进行‘话疗’,鼓励我,开导我,给我信心。”

  王鹏拿出手机里的微信通话记录给记者看。其中不光话语温馨,林明欣几乎在每段文字前都放着一个太阳的表情。也是,他常说“万物生长靠太阳,人类康寿守命门”嘛。

  “我并不排斥西医,一个优秀的西医也可以为我们带来健康。”王鹏说,“但我认为中医更适合我。今后我会善待身体上的每一个器官,感恩每一天的生活,把人生过得充实有意义。”

  自2010年开始研究命门学说以来,林明欣知行合一,将它用于诊治肿瘤,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祖国医学博大精深,我只是略懂皮毛,也有很多搞不定的患者。”他说,“但我相信,‘医魂’是始于仁心、成于仁术、止于仁德,只要持之以恒,定有所成。”

  如今,林明欣在诊治中,并不一味追求杀灭癌细胞,而是寻找带瘤生存的更好策略。“我在广州学习过一段时间,那里的千年大树,身上往往长着树瘤。我们人体也可以如此,带瘤也能延年益寿。”他说,“我经常推荐患者听《明天会更好》这首歌,以此共勉。”(熊建)

[ 责编:李然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我是这样战胜恶性肿瘤的”

  • 春季传染病防控:校园如何筑牢健康防线?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嘉宾:李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皮肤性病科副主任医师
2021-04-22 17:34
嘉宾:王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2021-04-21 18:44
嘉宾:王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2021-04-21 18:44
本期专家:贾美香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21-04-20 14:27
嘉宾:金怡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北京按摩医院儿科副主任技师
2021-04-20 14:38
本期专家:贾美香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21-04-20 14:27
本期专家:贾美香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21-04-20 14:27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22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18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08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05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00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6:47
嘉宾: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减重中心主任张能维
2020-01-22 14:17
嘉宾: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减重中心主任张能维
2020-01-22 14:17
嘉宾: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减重中心主任张能维
2020-01-22 14:17
嘉宾:杨莉萍 北京医院药学部副主任
2020-01-20 15:08
嘉宾:杨莉萍 北京医院药学部副主任
2020-01-20 15:08
本期嘉宾:张剑锋 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
2020-01-20 14:49
本期嘉宾:张剑锋 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
2020-01-20 14: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