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专访山西财经大学体育学院李楠
记者:李老师,您好!新质生产力作为当下备受关注的概念,它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您认为高校在培养服务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人才方面,关键着力点在哪里?
李楠: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的生产力,是摆脱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新型生产力。它的发展需要集聚高水平创新型人才,构建人才链支撑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的关键路径。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不仅要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更要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持续培养投身创新的学生,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奠定人才基础。而在这个过程中,重视培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是关键着力点之一。
记者:积极心理品质听起来比较抽象,您能具体解释一下它对大学生成长以及创新人才培养有什么重要意义吗?
李楠:积极心理品质是指个体具有积极的情感状态、高度的自我成长动机、众多的适应性应对策略和以问题为导向的沟通方式。它对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比如,积极心理品质可以促进大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让他们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找到创新思路;增强自我激励能力,激发内在动力,推动持续创新实践;提高情绪管理能力,更好地应对创新过程中的困难挫折;还能促进团队合作能力,共同完成创新项目。
记者:目前高校在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方面有哪些实践探索呢?
李楠:很多高校都在积极探索。比如部分艺术类学院秉承“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利用自身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心理健康活动,通过艺术表达帮助学生释放压力、自我成长;部分传播类学院坚持阳光引导计划,构建“朋辈育人”体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新媒体平台建设,用通俗易懂的话传播心理知识;部分管理类学院依托心理辅导站,通过全院教职员工协同联动、四大支持主体合作联盟,构建全员心理育人模式。
记者:虽然高校有这些实践,但您也提到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提升仍存在问题。那么高校应该如何进一步探索提升路径呢?
李楠:高校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加强课堂教育,这是加固学生心理安全底线的重要保障。比如建设好《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修课,引导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调适能力、预防缓解心理问题;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和发展需求开设选修课,像《幸福心理学》《爱情婚姻心理学》等,帮助学生掌握心理疏导和调节方法;还可以构建不同主题的工作坊,如“自信心提升”工作坊等,帮助学生提升自信心和自我认知水平。
记者:除了课堂教育,还有其他途径吗?
李楠:开展校园心育活动也很重要。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不会自然形成,需要在各种活动中建构。高校可以组织平板撑 PK 赛活动,利用运动改造大脑,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帮助他们享受乐趣、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开展心理“韵”动会,激发学生个人潜能,增强集体责任感和合作意识;举办文艺活动,让学生在紧张学习之余释放自我,传递正能量,获得“心流”体验,追求自我实现。
记者: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方面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李楠: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未来进入社会工作的“预演”形式,能帮助他们增强技能、锻炼心理素质、提高问题解决能力。高校应鼓励学生利用课余和假期时间,积极参与社会志愿者服务、申请学校课题、参加“三下乡”活动等,在实践中发挥理论指导作用,磨炼意志,提高心理抗压能力,消除负面情绪,形成积极心理品质。
记者:家庭在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高校应该如何与家庭合作呢?
李楠:家庭是学生心里的避风港,家庭成员的心理素质和行为举止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高校在开展积极心理品质教育活动的同时,要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形成家校合力。一方面,高校、社会教育组织等可以为家长开设心理教育、沟通交流等课程或讲座,帮助家长重树家庭教育观,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普及科学理念,营造良好家庭环境;帮助家长掌握专业知识和沟通技巧,引导他们与孩子建立平等、民主的沟通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动态,疏解不良情绪。另一方面,教师联合家长利用微信、抖音、微博等社交媒体,与学生讨论具体问题中的感受、想法、计划、行动及预期,启发学生回忆成功经验、吸取失败教训,用肯定与接纳唤醒学生行动力和坚韧意志。
记者: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媒体在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中又能发挥什么作用呢?
李楠: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教育发展和人自身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互联网作为科技发展的重要产物,已经融入人们日常生活。新一代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其思想和心理发展变化深受网络信息影响。高校应占据互联网这一科技高地,发挥网络媒体作用,拓宽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阵地。比如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视频、学校官网、微博等平台实时推送有关积极心理品质的信息内容,促使大学生收获正能量,淡化消极信息的影响。
记者:最后,您对高校培养与维护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有什么整体看法?
李楠:培养与维护大学生积极心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课堂、校园、实践、家庭、网络等多个维度同时发力。在新质生产力概念提出的当下,高校应进一步融汇积极向上的理念,践行昂扬奋进的行动,共同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提升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成长和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人才支持。
记者:非常感谢李老师的精彩分享!相信高校在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会为创新人才培养注入新的活力。
(光明网记者 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