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较多,病死率大大降低。但是,随着感染病例的增多,一些人却出现了焦虑、紧张的心态。针对这种情况,近日北京回龙观医院党委书记、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主任杨甫德为疫情新形势下公众的心理问题开出“药方”。
记者:随着感染者增多,有人不敢外出,觉得别人都很危险,如何缓解这种焦虑心理?
杨甫德主任:从心理学角度说,如果我们看别人都看他的好处、优点,那么我们可以和所有人成为朋友,如果我们看别人都看他的缺点,都像坏人,那么我们就没有可以交往之人。我们不要把所有人都看成是危险的人,因为即使疫情政策放开了,大家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每个人都会做好自我防护,只要做好防护,你不会传染别人,别人也不会轻易传染给你。
产生焦虑的根本原因是对未知结果的担心。如果我们通过各种正规途径获取到新冠疫情防控的科学知识,通过数据了解相关的结果,就会减轻焦虑和恐慌。我们呆在家中,是面对可能风险的一种“被动适应”,正常情况下,我们应该做好“主动适应”,那就是做好防护措施,比如戴好口罩、手不要随便触碰其他物品,手不要摸自己的眼睛、鼻子、口腔等,做到了这些防护,就不容易出现问题。
记者:合租室友感染了,该如何与他相处?
杨甫德主任:室友感染了,合租的人怕感染,又无处可去,可能会出现抱怨的情况。积极心理学里最核心的内容就是“他人”,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人,在高兴的时候希望跟他人分享,在有困难有压力的时候需要他人来分担,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更需要和室友保持积极互动的关系,才会帮别人也帮自己缓解压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好的人生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状态,是一个方向,而不是终点。”室友感染新冠病毒只是一个过程,几天之后就会恢复,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几天的状态,就不能够接受对方,理解对方。要明白现实情况是无法改变的,这时候埋怨是无效的应对,甚至会带来副作用。如果这时候能积极互动、相互理解,保持良好的心态,还会让我们的免疫系统更强更好一些。
记者:家庭成员感染了,该如何照顾他的心理感受?
杨甫德主任:家庭成员之间,无论是平时还是疫情期间,都应该相互鼓励。家人在陪伴的过程当中要多陪伴、少说教,多倾听、少责备,因为他是一个病人,不要在这时候还跟他去唠叨半天。家庭成员之间也可以通过家庭群进行聊天互动,开一些视频家庭会议,分享一些日常,让彼此放心。还可以通过微信运动比赛等小活动进行互动,消除彼此的隔离感和距离感。病人也可以根据自己身体情况做一些适宜的运动,既健身也健“心”,可以调节情绪、改善睡眠质量,加快身体的康复。
有孩子的家庭,为了他们的健康通常会把孩子和病人隔离开,如果孩子不理解、吵闹、烦躁,这时候亲人的陪伴是最重要的,只要有大人在身边,他往往就会安静下来。多抱一抱孩子,给他足够的安全感和温暖感,用通俗的语言给孩子解释清楚,告诉他没事,过几天就会好,孩子平时的兴趣爱好还可以继续保持,让他的注意力进行调整和回归,对缓解情绪也是有帮助的。
记者:居家期间,该如何调整好心态?
杨甫德主任:因为居家不能正常工作学习,人们感到压力,其实是一种正常的保护性防御反应。我们可以对注意力进行再分配,不是每天只关注疫情怎么样了,我天天居家该怎么办?而是把白天、晚上的时间进行调整,白天依然要进行学习或居家办公任务,保持规律作息。在室内仍进行一些运动,注意饮食的平衡,同时还需要保持一些人际沟通,都会是很有帮助的。
心理学上有一个“黄金72小时”,最佳干预时间是在危机事件发生后24到72小时。我们应该在72小时内通过自我调适,走出不良情绪。当你感到紧张、焦虑、急躁、烦躁时,首先是“stop原则”,先停下来,可以做几次深呼吸,深呼吸的时候你的心率和呼吸都会慢下来,思维会变得更加清晰,更加理智。这时候想想到底是什么想法在干扰你、影响你?只要静下心来想这个事,就会变成理性面对的事情,帮助我们缓解情绪,去做好我们应该做的事。(光明网记者赵希整理,内容来源:北京回龙观医院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