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2022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人工智能驱动未来产业专题论坛中,北京致远慧图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协和医院和北京丰台区蒲黄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的“基层医疗机构AI眼科筛查项目”成功入选北京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示范案例,为北京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特别是基于人工智能分级诊疗体系的搭建提供了示范性经验。
人工智能赋能蒲黄榆社区,实现“专家级”基层眼底筛查
以往,“眼科疾病看病难”一直是蒲黄榆社区居民的健康难题,三甲医院经常挂不上号,社区医院又缺乏专业的眼科医生和必要的设备,难以为辖区居民提供专业的眼科服务,困扰着很多有眼科需求的中老年人。
直到2020年7月,在致远慧图的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的支持下,蒲黄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北京协和医院实现了远程医疗合作,为社区医院加入了人工智能眼科筛查项目,有效缓解了周边居民的眼科就医问题。
通过人工智能系统的辅助诊断,蒲黄榆社区医院的全科医生几乎全员化身“眼科专科医生”。居民只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拍摄一张眼底照片,不出20秒,就能得到专业的诊断建议。遇到有问题的照片,社区医生还可以一键上传到远程阅片中心,由协和医院的专家人工阅片,协助进行复查或转诊,有效提高了当地眼科疾病的诊断效率。
项目开展至今,已经有数千人次在蒲黄榆社区进行了眼底筛查,其中上百位患者被转诊到协和医院,得到了积极的干预与治疗。
“蒲黄榆模式”逐步推广落地,有望大幅节约医疗卫生支出
在国内,存在眼科诊疗困扰的基层社区并不在少数。随着老龄化的日益加剧,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眼底病已成为我国主要的致盲眼病。据相关流行病学统计,我国糖网患者规模逾4000万,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病人群约2640万,青光眼患病人群约2000万。而我国眼科医生人数仅有不到5万人,且大部分集中在省会城市的三甲医院,基层眼科服务存在严重的供给缺口,大量患者由于得不到及时、准确的诊断而错过治疗的黄金窗口,导致视觉出现不可逆的损伤。
针对眼科诊疗的痛点问题,致远慧图携手多家顶级眼科团队,研发了多病种眼底影像辅助诊断软件,为快速提高基层眼科服务能力,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供了便捷、高效的解决方案。
目前,致远慧图的人工智能已进入全国1500余家医疗机构,累计服务人数超过百万。在眼科服务实践过程中,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和远程阅片系统有效提升了基层医生的阅片与分诊能力,缓解了基层居民眼科就医的难题。通过远程医疗平台的搭建,促进了医联体间的信息化协作,为患者及时发现病情,积极干预和尽早就医争取了时间。
由于致盲性眼底疾病往往是不可逆的,发病早期隐匿不易发现,而中晚期的治疗费用高昂,比如抗VEGF的注射治疗,一些病人需要每年3-4次双眼注射治疗,每年治疗费用数万元。因此,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既可以降低个人与政府卫生费用支出,也可以大幅度提升患者的视觉质量。据初步计算,“蒲黄榆模式”如果能够在北京市基层医院得到推广,每年发现眼底病患者并介入干预,防止疾病进展,从而节省的卫生费用支出可达数亿元人民币。
树立智慧化分级诊疗标杆,构筑医疗行业新生态
自2017年人工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以来,我国人工智能行业开始迈入高速发展阶段。在此时代背景下,一批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正式建立,作为推动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起着突破科技创新发展路上的重点、难点问题,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落地、探索标准体系构建的先行示范带动作用。
在先导区建设过程中,医疗人工智能作为与民生民情密切相关的领域,创新应用价值明显。致远慧图“蒲黄榆模式”的成功落地不仅体现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基层医疗应用的巨大潜力,同时也为我国建立智慧化分级诊疗体系、巩固提升基层服务网络、形成标准化的基层诊疗流程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在未来,北京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不断建设完善的过程中,致远慧图作为国内领先的眼科人工智能高新技术企业,将以技术为桥梁,不断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延伸至更广阔的基层地区,助力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由点及面地建立医联体间远程医疗协作网,从而优化医疗资源分配,起到创新应用标杆作用,共同构筑医疗行业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