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日,中日友好医院疼痛医学周系列活动·脊柱微创论坛在京举行。活动汇聚了疼痛医学领域的顶尖专家,以学术交流和技术合作为桥梁,以患者福祉为目标,深化脊柱微创技术和疼痛管理的国际合作,共促疼痛医学发展。
从探索到原创 赋能技术创新发展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脊柱退行性疾病(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症等)患者数量正在持续增长,微创技术的创新与普及也成为疼痛医学领域的重要议题。国际知名疼痛专家、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麻醉疼痛学系易晓彬教授,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主任委员樊碧发,中国教育协会疼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水清等专家代表,在论坛上深入研讨了脊柱微创技术的进展与未来方向。

樊碧发教授指出,近年来,疼痛科在微创介入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为疼痛科诊疗提供有力支撑。新兴技术的发展方向是为患者提供更加微创、有效、安全、恢复快的治疗选择,并以专科的力量迅速向基层医疗机构推广。县级医院当前承担了全国超八成疼痛门诊及住院患者的诊疗工作,推动经皮影像引导下腰椎减压(PILD)等操作门槛不高的创新技术在基层应用,有望解决大量的疼痛需求,提高治疗可及性。
易晓彬教授介绍了脊柱微创技术的国际发展脉络,他指出微创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不仅改变了外科医生的手术方式,更深刻地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以PILD为例,该技术不仅带来显著的疼痛缓解和功能改善,还缩短了住院时间和减少并发症。此外,参会专家围绕脊柱退行性疾病的微创技术创新、操作标准化等议题进行了思想碰撞,并提出合作探索原创的脊柱微创技术,赋能疼痛事业持续进步。
深化国际合作 共促疼痛医学发展
近年来,我国疼痛医学在疾病理念、公众认知、科学研究和临床服务能力等方面全面发展,取得了稳步可观的进步。李水清教授表示,疼痛科的战略性发展离不开学科领袖的锐意进取,樊碧发教授在我国率先提出“中国疼痛周学术活动”,持续推动疼痛治疗技术的开拓式创新,如2003年引入脊髓电刺激技术,开创了我国神经调控治疗慢性疼痛的先河。现以PILD技术引入为契机,推动中美疼痛医学领域的交流合作迈上新台阶。
据了解,中日友好医院疼痛医学中心早于2009年聘请易晓彬教授为客座教授,开展多方面的学术交流合作。易教授所在的华盛顿大学创办了全球第一所临床疼痛中心,而中日友好医院是国家疼痛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挂靠单位,在此背景下建立中美疼痛医学长期的学术交流与技术合作,将加速全球疼痛医学理念、技术的创新和融合,共促疼痛医学蓬勃发展。同时,樊碧发教授强调,疼痛科在医院疼痛综合管理中发挥着平台与枢纽作用,未来希望与相关学科加强协作,整体提升疼痛诊疗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