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PANVIS-A®机器人助力脑血管造影,引领精准医疗新方向
首页> > 正文

PANVIS-A®机器人助力脑血管造影,引领精准医疗新方向

来源:光明网2025-11-11 18:55

  11月6日,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华侨医院)成功运用PANVIS-A®脑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完成国内神经内科首例机器人辅助脑血管造影手术。此次手术的开展,标志着我国神经内科在机器人辅助介入治疗领域实现从0到1的突破,为脑血管疾病的精准化、智能化诊疗开启了全新篇章。

  首台手术:高难度桡动脉入路造影顺利完成

  本次手术患者为64岁男性,半年前因右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做球囊扩张,此次入院行脑血管造影复查。案例的特殊性在于:手术采用经桡动脉入路,相较于传统股动脉路径,对操作精准度要求更高;患者弓型为“二型弓”,导管到位难度相对较大。在PANVIS-A®脑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辅助下行左锁骨下动脉、左颈内动脉、右椎动脉、右颈内动脉造影并行三维重建,造影显示血管通畅,机器人辅助手术用时25分钟。全程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手术非常顺利。

  该手术不仅是PANVIS-A®脑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在国内神经内科介入的首次临床应用,也是机器人技术在相对复杂血管条件下的一次重要验证,充分体现了PANVIS-A®系统在确保手术精度、减少术者辐射暴露、降低操作疲劳方面的显著优势。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华侨医院)郑小飞院长表示:“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正致力于打造智慧医院,其中手术机器人化是核心发展方向。我们的目标是在所有手术和操作科室实现机器人化。目前,骨科机器人,尤其是关节机器人,已处于华南领先地位;腔镜机器人也在快速发展;同时,新兴的神经外科和神经内科机器人已进入临床应用阶段。本次是全国神经内科首台应用机器人辅助神经介入手术,我院作为国内神内首家引入神经介入机器人的单位,旨在打造类似达芬奇机器人的世界级知名平台。”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华侨医院)黄立安副院长也表示:“神经介入是神经科领域中极具潜力的学科,能够帮助众多卒中患者重建人生。然而,介入医生仍相对短缺,因此国家卫健委专门设立了国家级培训基地。介入机器人的引入,不仅能大幅提升医生培训效率,还可在临床手术中提供辅助。目前,该机器是全国神经内科首台应用设备,我们期望它能助力脑血管病治疗,使广大患者获益,并推动华南地区医生更熟练地掌握相关技术。”

  产学研医合作:科技赋能精准医疗新生态

  本次成功实践,为机器人辅助神经介入手术展现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未来,该技术将逐步拓展至更高难度的治疗领域,并结合5G通信与高精度力反馈技术,朝着操作智能化、诊疗远程化的方向迈进,有望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难题,让更多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顶尖的介入诊疗服务。

  为实现这一愿景,深化“产学研医”协同创新成为关键。医院与企业的紧密合作,能够将一线临床需求直接转化为技术迭代动力,可以加速创新成果的落地与应用,最终构建一个以精准诊疗为核心、以智能技术为驱动的脑血管病诊疗新生态。

PANVIS-A®机器人助力脑血管造影,引领精准医疗新方向

此次手术经桡入路造影,隔室进行手术操作

  本次临床应用的PANVIS-A®脑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具备多种优势:多器械协同驱动能力,支持导管、导丝的独立或协同运动,可精准完成置鞘后的全流程操作,具备亚毫米级操作精度(误差控制在 0.1 毫米以内),确保手术的安全与精准;此外,术者可在铅防护室外的控制室,通过小巧的主操作台完成导丝、导管的精准操作,实现辐射近乎 “零暴露”;其特有专利PANVIS COF®指尖导管直观操作系统延续医生传统操作手感,极大缩短医生的学习曲线。

  展望:聚焦临床价值,共绘精准医疗新蓝图

  本次神经内科首台手术的成功,为机器人辅助神经介入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树立了重要典范,为PANVIS-A®系统提供了“标杆级”的临床应用场景,成功验证了该技术在复杂血管条件与经桡入路等高难度术式中的卓越性能与可靠性,为后续技术在各级医疗机构的推广提供了宝贵实践经验,将为全国范围内的标准化落地奠定坚实基础。

  正如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介入中心副主任乔宏宇所说:“今天我们所做的初步尝试,虽是一小步,却可能是神经介入治疗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在全球范围内,手术机器人化已成为重要趋势,尤其在神经介入领域,它有望解决射线接触及边远地区医疗人员短缺等问题,对卒中救治事业产生深远影响。作为早期使用者,我们深感荣幸。在模型培训和实际操作中,现有机器人已能基本满足临床需求,但未来仍需医工协作,进一步提升其性能。从诊断机器人到手术机器人,直至未来全自动化的AI机器人,前景无限,我们为能参与其中而倍感欣慰。”

  随着技术迭代与临床数据的积累,人机协同的精准诊疗模式有望成为神经介入领域的新标准。爱博合创也将持续深化与临床端的技术共创,推动产品向更广阔的泛血管疾病治疗场景拓展,最终让前沿智能技术惠及更广泛的患者群体。

[ 责编:李然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国疾控中心:目前全国流感总体处于中流行水平

  • “一老一小”如何更好融在一起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嘉宾:李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皮肤性病科副主任医师
2021-04-22 17:34
嘉宾:王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2021-04-21 18:44
嘉宾:王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2021-04-21 18:44
本期专家:贾美香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21-04-20 14:27
嘉宾:金怡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北京按摩医院儿科副主任技师
2021-04-20 14:38
本期专家:贾美香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21-04-20 14:27
本期专家:贾美香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21-04-20 14:27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22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18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08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05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00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6:47
嘉宾: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减重中心主任张能维
2020-01-22 14:17
嘉宾: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减重中心主任张能维
2020-01-22 14:17
嘉宾: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减重中心主任张能维
2020-01-22 14:17
嘉宾:杨莉萍 北京医院药学部副主任
2020-01-20 15:08
嘉宾:杨莉萍 北京医院药学部副主任
2020-01-20 15:08
本期嘉宾:张剑锋 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
2020-01-20 14:49
本期嘉宾:张剑锋 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
2020-01-20 14: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