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从“绝症”阴影到慢病曙光:前列腺癌三十余载诊疗的破茧之路
首页> > 正文

从“绝症”阴影到慢病曙光:前列腺癌三十余载诊疗的破茧之路

来源:新华网2025-10-29 12:15

  它曾是笼罩在男性健康之上的“死亡阴影”,治疗意味着尊严的消失,放弃则直面生命的倒计时。它就是前列腺癌,这个“潜伏”在男性泌尿生殖系统深处的“沉默杀手”。这种疾病与年龄密切相关,发病率随年龄增长逐步攀升,且在地区与种族间存在显著差异。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早期症状隐匿而不典型,我国有近70%的患者在确诊时已是中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除了直接威胁生命,前列腺癌还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多重打击:肿瘤压迫尿道导致排尿困难,严重影响了基本的生活质量;当病情进展至晚期,癌细胞转移至骨骼等部位时,会引发剧烈疼痛,极大削弱了患者的生活舒适度。加之高昂的治疗费用,不少家庭还面临着沉重的经济压力。然而,治疗的希望从未消失,回顾过去三十多年,医学界在前列腺癌诊疗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飞跃,给无数患者带来了新的曙光与希望。

  从“大刀阔斧”到“针尖保功”:前列腺癌三十年诊疗的飞跃

  上世纪90年代以前,前列腺癌治疗主要依赖手术去势,即双侧睾丸切除术,作为一种开放手术,它虽能快速降低睾酮水平,抑制肿瘤生长,但会给患者带来不可逆的生理创伤和严重心理障碍,影响生活质量,且一旦复发,缺乏更有效的后续治疗手段。

  随着医学不断进步,这一局面已被彻底改变。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泌尿外科主任黄健教授谈到:“如今早期前列腺癌根治术已实现重大变革。从传统开放手术发展到腹腔镜手术,术中出血显著减少,患者恢复进程大大加快,真正实现了微创治疗。近十年来,机器人辅助前列腺癌根治术更是带来新突破,不仅能精准切除肿瘤,还能有效保留患者的排尿功能和性功能,极大提升了生活质量。如今,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已成为早期前列腺癌的重要治疗方式,为患者提供了治愈希望。”

从“绝症”阴影到慢病曙光:前列腺癌三十余载诊疗的破茧之路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泌尿外科主任黄健教授

  内分泌治疗的发展同样改变了前列腺癌的治疗格局,实现了从“动刀”到“打针”的转变。这其中,ADT(雄激素剥夺治疗)是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的核心基础手段,其目标是降低或阻断体内的雄激素水平,从而“饿死”依赖雄激素生长的前列腺癌细胞。ADT主要包括两大手段:一是“药物去势”,即通过阻断下丘脑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达到抑制雄激素的效果;二是“抗雄治疗”,即使用药物阻断雄激素与癌细胞结合的通路。黄健教授指出:“药物去势自上世纪应用于临床后,迅速获得推广,成为主流治疗选择之一。此外,抗雄治疗也不断发展,可对抗肾上腺来源的雄激素。近十年来,新型内分泌治疗药物进一步突破,不仅能够阻断睾丸和肾上腺的雄激素分泌,还可抑制肿瘤自身生成的雄激素,实现更全面、彻底的雄激素阻断。目前,去势治疗药物已被纳入医保多年,缓释剂型的推出也显著提高了治疗便捷性。对于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前列腺癌,ADT也是基础手段,并可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联合抗雄治疗、化疗或靶向治疗,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个体化精准治疗方案。”

  从“单一作战”到“联合出击”:基石疗法推动治疗模式的根本性转变

  随着ADT药物的广泛应用,前列腺癌的临床实践路径彻底被重塑。以往依赖单一手术切除的局部干预模式已成过去,如今,以全身内分泌调节为核心、结合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的精准医学模式崭露头角,标志着前列腺癌诊疗从单一学科主导迈向多学科协作的崭新时代。

  中山大学副校长、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院长林天歆教授指出,这一转变的核心,在于内分泌治疗贯穿前列腺癌全程管理的“基石”作用,对于早期不适合手术或放疗的患者,内分泌治疗可作为初始手段稳定病情;局部晚期患者,内分泌治疗联合放疗,能有效提高治愈几率;晚期转移性患者,通过内分泌治疗可缓解症状、减轻疼痛,显著提升生活质量并延长生存时间。有了这个基础,医生才能为不同患者量身定制更精准、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对激素敏感的患者,单纯药物去势或已足够;对肿瘤负荷大、恶性度高的患者,需要在ADT的基础上联合新型内分泌治疗,甚至加用化疗;若患者存在基因突变,还需叠加靶向药物。”

从“绝症”阴影到慢病曙光:前列腺癌三十余载诊疗的破茧之路

中山大学副校长、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院长林天歆教授

  林天歆教授特别强调:“随着治疗手段日益丰富,未来我们还将通过分子分型为患者制定个性化方案。在此过程中,早诊早筛与全程管理至关重要。从确诊那一刻起,患者应当在医生指导下接受全生命周期管理,最终的目标是让前列腺癌从‘绝症’转变为可长期控制的‘慢性病’。”

  从绝症到慢病:多学科协作与联合治疗开启诊疗新纪元

  如今,前列腺癌治疗已步入“联合治疗”的新阶段。ADT药物与化疗、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等多种手段深度融合,形成多维度、多机制的治疗体系,能更有效地应对肿瘤异质性等挑战。在多学科协作发展的背景下,前列腺癌治疗越来越注重精准化和个体化,通过多种治疗方式的整合,为患者提供更加高效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古迪教授表示:“在我国,超过半数甚至约60%的患者在首次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对这些患者而言,单一治疗往往效果有限,联合治疗已成为必然选择。而且前列腺癌本质上是一种雄激素依赖型肿瘤,80%至90%的病例发展与雄激素密切相关。值得庆幸的是,约三十年前内分泌治疗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治疗格局,通过药物去势与抗雄治疗这两大核心手段,阻断雄激素的生成及作用机制。即使对于晚期患者,规范的内分泌治疗也有望将生存期延长至5年以上。”

从“绝症”阴影到慢病曙光:前列腺癌三十余载诊疗的破茧之路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古迪教授

  关于未来方向,古迪教授指出:“当前治疗手段日益丰富,从手术、放疗、化疗到新型药物不断进展。医务人员正积极探索不同疗法之间的联合与序贯应用。例如,化疗与内分泌治疗的联合已成为近十年来晚期患者的首选方案。目前,包括PARP抑制剂在内的靶向药物乃至免疫治疗等也处于探索阶段。如何科学组合和排序这些方案是当前的研究重点。尽管内分泌治疗仍是主要手段,但针对少数非雄激素依赖型患者的需求,也正成为科研攻关的重要方向。”

  对抗前列腺癌的道路,需要医患同心,而对于前列腺癌病友和广大男性,专家们也给出了殷切的寄语和建议。他们呼吁,50岁以上的男性应进行第一次前列腺癌筛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检测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如果PSA在4.0 ng/ml以下的正常范围内,可以在几年后复查;若PSA超过正常值或接近下限,则需要作进一步检查。对于有前列腺癌家族病史的人群,第一次PSA筛查应提前至45岁。对于确诊为器官局限性前列腺癌的患者,应积极接受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而对于晚期患者,也不必恐慌,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全身综合治疗,包括去势抗雄、化疗、靶向药物治疗等。同时,患者要与医生保持良好沟通,了解前列腺癌的相关知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三十余载的医路探索,让前列腺癌的诊疗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从曾经的治疗手段匮乏,到如今的多元化、精准化治疗,医学的发展为前列腺癌患者带来了更多的希望。相信在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医学研究的深入,前列腺癌将得到更有效的控制,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将得到更大的提升。

[ 责编:李然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多地秋天“迟到早退” 秋季为何越来越短了?

  • 我国开展为期3年的医养结合促进行动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嘉宾:李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皮肤性病科副主任医师
2021-04-22 17:34
嘉宾:王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2021-04-21 18:44
嘉宾:王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2021-04-21 18:44
本期专家:贾美香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21-04-20 14:27
嘉宾:金怡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北京按摩医院儿科副主任技师
2021-04-20 14:38
本期专家:贾美香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21-04-20 14:27
本期专家:贾美香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21-04-20 14:27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22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18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08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05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00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6:47
嘉宾: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减重中心主任张能维
2020-01-22 14:17
嘉宾: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减重中心主任张能维
2020-01-22 14:17
嘉宾: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减重中心主任张能维
2020-01-22 14:17
嘉宾:杨莉萍 北京医院药学部副主任
2020-01-20 15:08
嘉宾:杨莉萍 北京医院药学部副主任
2020-01-20 15:08
本期嘉宾:张剑锋 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
2020-01-20 14:49
本期嘉宾:张剑锋 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
2020-01-20 14: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