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癌症家族中,有一种被称为“小癌王”的恶性肿瘤,它就是胆道癌。这个称号的背后,是胆道癌令人揪心的疾病特点:其发病过程极其隐匿,早期几乎没有明显特异性症状,这使得大多数患者在确诊时,病情已发展至晚期,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面对胆管癌这一凶险疾病,提高患者生存率并非仅靠早筛早诊,科学规范的治疗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早发现为治疗争取时间,而规范治疗则是确保疗效、改善预后的核心保障。
在我国首个“全国科普月”的采访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肿瘤学二级教授、首席专家、主任医师王理伟教授,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肿瘤科崔玖洁医生,科普了胆道癌早期症状识别、高危人群排查等预防要点,更重点解读了规范治疗路径、诊疗方案选择等核心内容。两位专家的分享,既帮助公众建立预防意识以降低发病风险,也为潜在患者及家属梳理了科学治疗方向,助力应对疾病少走弯路,共同守护肝胆胰系统健康。
肝胆疾病史、超重肥胖、长期熬夜,使“小癌王”风险增长
胆道癌是一种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具体包括肝内胆管癌、肝外胆管癌、胆囊癌等。王理伟教授介绍:“近年来,胆道癌的全球发病率明显上升,肝癌(包括肝内胆管癌)新发病例84万,死亡病例78万;胆囊癌、肝外胆管癌新发病例接近22万,死亡病例16.5万。我国是世界上胆道癌发病率较高的国家之一,年新发病患者约5.28万人,这无疑给无数患者家庭笼罩上了疾病的阴影。”
肝胆病史、高龄、肥胖和超重、长期吸烟酗酒等人群,均是胆道癌的高危人群。崔玖洁医生谈到:“胆囊结石、胆管结石、肝硬化、乙肝等患者,在炎症长期、反复的刺激下,胆道癌出现的风险就会大幅增加。还有许多人喜欢吃高脂肪的食物,导致肥胖、超重的健康问题增多,还有的人为了减肥采取生酮饮食等极端的饮食策略,拒绝碳水化合物,这些都会给胆道系统的正常运转带来压力。此外,长期高压、熬夜的生活节奏,也会影响人体免疫功能,癌细胞入侵的风险也会上升。”
建议高危人群定期筛查,细心识别早期信号
由于胆道癌的生长位置隐蔽,早期症状不明显,往往被患者忽略,从而导致错过最佳治疗时期。王理伟教授表示:“早期诊断是胆道癌诊疗领域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如果能够在早期及时识别出胆道癌,患者也可以获得更多健康收益。因此,建议肝胆疾病史、高龄、超重等高危人群做好定期体检与筛查。”
实际上,早期胆道癌仍有一些“蛛丝马迹”,这些症状需要医生和患者细心识别。崔玖洁医生提醒:“胆道癌早期阶段,梗阻性黄疸是一种比较明显的表现,患者会出现眼白发黄、皮肤变黄、尿液变黄的症状。腰背部酸痛且放射至肩膀等,是胆囊绞痛或胆囊炎、胆管炎发作的表现,这些患者需要随时关注病情变化,避免在炎症长期反复地刺激下发生癌变。如果体检发现肿瘤指标升高,如血清CA199、CEA、CA125、CA724等,或者胆管壁增厚,也不可轻视,需密切关注、多次随访以明确病因。”
参考规范的指南意见,助力患者实现长生存
胆道癌常见治疗方式包括外科手术治疗、放射治疗、系统化疗以及免疫治疗等。王理伟教授介绍:“如果患者处于胆道癌的早期阶段,可以通过手术治疗根治性切除,也有一定的治愈可能性。而在胆道癌的晚期阶段,临床主要通过免疫联合化疗、放疗等手段,帮助患者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
而对于晚期患者来说,患者应与医生充分沟通,基于规范化指南选择有晚期胆道癌治疗适应症的治疗策略,抓住首次治疗的黄金窗口,提高生存获益。而非盲目尝试无充分证据支持的疗法,以免贻误病情。王理伟教授强调:“在胆道癌治疗领域,指南的指导意义尤为重要。临床医生会遵循指南推荐的高级别证据,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从医学证据来看,规范诊疗的效果更佳,因此也希望医患加强配合协作,通过科学、规范的治疗方式,帮助患者获得长生存。”
最后,王理伟教授还补充到:“在近期举办的2025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肝胆胰肿瘤大会,我们也看到了很多国内外最新临床研究成果及转化应用进展。要切实解决肝胆胰肿瘤的难题,首先必须攻克早期诊断这一核心课题,其次还需深化基础研究与转化医学探索。唯有基于肿瘤分子机制分析及分子特征制定精准治疗方案,才能推动肝胆胰肿瘤诊疗领域实现突破性发展,这也是未来学科建设的核心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