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新时代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定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总抓手,在整体性推进阶段,要坚持“产业兴村、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见效、生活宽裕”的导向,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党的十九大强调加快完善国民健康服务体系、全面提升人民健康水平,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和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并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战略部署。我国中医药与乡村振兴在产业发展、生态建设、文化建设、卫生健康等方面有极强的契合度,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是提升农村医疗水平、促进农民增收、丰富乡村文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已初见成效。一方面,农村老龄化人口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不断提升;另一方面,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不断改善,分级诊疗制度稳步推进,农村群众健康保障能力逐步提高;此外,全国中医药服务体系得到很大发展,要维持或提高这一增长趋势,还可在覆盖率、利用效率、加强与现代医疗体系深度融合等方面下文章。
中医药作为我国宝贵且具有特色的卫生资源、经济资源及文化资源,具有医患关系和谐、简便验廉、多靶点调节、强调“治未病”的优势。同时,中医药作为连接民生福祉与乡村发展的重要产业,也是维系广大人民健康利益的重要资源,更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有力抓手,只有不断加大扶持力度,构建完善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才能更好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本文将从两个方面展开探讨:一是中医药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作用,二是中医药服务体系在乡村振兴中的基础性与联动功能。
首先,中医药产业既是保障农民健康的治疗手段,也是促进农村经济、文化、生态全面振兴的关键资源,是能够给农村带来新活力和新选择的经济路径。
第一,打造中药材助农增收全产业链。长久以来,农村产业支柱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随着我国中医药产业的发展与重要性被越来越多人所认识到,乡村中药材产业逐渐成为乡村经济发展新的突破口。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千差万别,有着大量的地道药材种类。例如东北长白山人参、甘肃定西黄芪、党参、云南文山三七等,这些都是当地具有代表性的中药材原料。想要充分发挥各地的中药材优势,构建出完善的中药材全产业链,需要在“标准化种植—本地化加工—多元化销售”三个方面同时开展工作。在种植端,要进行标准化和规模化的推动,在东北、甘肃、云南等地这些传统的优势产区划定出中药材核心的种植区,建设好中药材的生产基地,并且对良种和各项技术统一管理。统建的药材基地必须要按照标准的要求进行生产和经营,在生产的过程中,要进行良好规范的统一,实施统一的采收、烘干和储藏标准,让药材达到更好的品质;加工端可以建设加工产业园,在产业园区内建设初加工企业和深加工企业,实现中药材产地就地转化,同时还能为产品的增加附加值;多种产出模式可以创新,不拘泥于传统中药材的产出,还可以开发中药饮品、颗粒饮片、保健品、功能食品等产品;在销售端构建现代化仓储物流体系,使药材得到合理保存,减少损耗,拉长药材的价值链。建立区域性中药材集散中心,加强药品价格公示;建立中药材电商渠道,推动“互联网+中药材”,将农户加工后的中药材直接销往网上电商平台或者委托加工企业代为销售,减少中间环节。中药材全产业链的发展有利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是乡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第二,推进绿色农村建设,发展草药生态农业。中药材生态种植为绿色发展提供新路径,生态宜居是农村振兴的应有之意。中草药种植大多坚持少用农药化肥、保养好土质、搞好生态循环,具有创收效果好、改善农村环境的效果,以及符合中草药产业特点的林下套种,如东北地区的林下参、五味子,南方地区的林下黄精、玉竹,实行“以药养林、以林养药”,这些都为当地农村林间环境带来助力。在此基础上开展中草药种植发展旅游农业也完全可行。比如以中草药种植作为发展乡村旅游项目的前提和基础,通过结合中医药文化来开展以观光、体验、食疗、药浴为主的旅游产业;或根据本地特色的药材种植情况来打造养生度假产业,建健康养生基地,促进药材种植与医疗保健养生相结合,带动当地城市人群或者中老年群体前来旅游康养,通过这些措施,中草药生态农业不仅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也为农民创造了新的收入来源,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第三,弘扬中医文化,涵养养生乡风、文明乡风。乡村振兴是物质层面的强盛,更是精神文化上的强盛,作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的中医药文化,其所具有的“天人合一”“大医精诚”等价值理念恰与乡风文明所要涵养的文化资源存在的高度契合点。将中医讲座和义诊深入农村,把中医保健知识普及下去;推广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中医养生运动,也使大众能在日常锻炼中促进健康。推广中医药文化不仅可以宣传健康生活方式和健康知识,也可以给乡风建设带来另一种思路。农村是中医药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很多古老的中医知识和技艺一直被保留下来在农村当中流传。在一些比较偏远的山村,老中医们通过针灸、拔罐、草药治疗老百姓的疾病,他们不仅是人们信赖的“贴心医生”,同时也是中医药文化的守护者。农民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可以从深挖乡土名医的事迹中获得。就如有些地方政府举办“名医故事汇”等活动,既可以很好地保护中医药文化的根基,又能使人们在耳濡目染中得到有益身心健康的熏陶,让农民边传、边学,在鲜活的故事中得到精神滋养与文化自信。
其次,要确保中医药服务体系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基础性和联动性作用。中医药服务不仅是农民获得基本健康与防病治病的重要依托,也是推动乡村医疗资源合理配置、改善基层就医格局的关键力量。
第一,健全分层分类的中医药服务体系,保障基层可及。“人群分层次、疾病分分类、救助有兜底、动态有机制”是对其最完整准确的概括。开展人群分层保障:按照健康人群、高危人群、重点人群、特困群体、低收入群体分类别制定不同的服务与保障方案。对特困群体实施免费的中医药基础诊疗与康复服务兜底保障;对低收入群体适当减免收费、给付药材补贴; 对一般农户提供基本的中医药服务,享受均等化中医药服务。开展疾病分层保障:实行“常见病多发病在乡村基层中医馆解决、疑难杂症向上转诊到县级医院、中医药康复和慢病管理在 乡村长效开展”的梯度服务。中医体系运行管理方面,要根据每个中医药服务提供者提供的中医药服务水平、承接人群范围和服务团队力量情况,实行动态化管理,发挥好中医医患关系良好等优势,运用好健康管理记录、慢性病随访、家庭健康状况实时监控等电子数据,及时筛选出高危人群;通过“随时发现、随时纳管、随时救助”, 对因大病重病或意外事故导致陷入生活的农户,及时进行救助;加强与村社治理、民生保障的协作配合,将中医药管理融入健康教育宣传、困难群众就业扶助、家庭生活幸福改善等工作中,避免群众“因病返贫、因病致贫”。
第二,优化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促进均衡发展,中医药不仅仅是一种治疗方式,同时也是引领农民形成就医习惯、养成良好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力量,其主要表现在中医药服务不仅能在病后提供有效治疗,更能通过合理布局和政策设计来引导农民就医行为,并推动中医药在基层广泛普及。就规范农民就医行为而言,应逐步形成“常见病在基层解决、疑难病上转”的分级诊疗格局,加快推动乡镇卫生院普遍设立中医馆,村卫生室提供基础中医药服务,引导农民首诊在基层。在缓解城市大医院压力的同时,提高农村医疗机构的利用率。就推广中医药在基层的应用而言,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点非常适合农村,因此应逐步增强基层医疗机构对针灸、推拿、中药饮片、体质辨识等基本中医药服务的供给能力,使农民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得中医药服务。这不仅可以减轻农民负担,还能推动中医馆下沉,扩大中医药在乡村的覆盖面,使中医药更好地融入现代基层医疗体系。
第三,推动中医药服务与预防保健深度融合,突出“治未病”优势。中医药有别于西医药的特长之处在于:“治未病”和慢病管理,在此方面有自身的不可替代作用。目前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已将部分针灸、推拿、中药饮片等治疗性项目纳入医保报销目录范围,但要想使中医药发挥出更大的价值,还需要尝试建立新的报销模式,把一部分预防保健项目纳入医保试点报销。除此之外,还应当利用大数据来进行疾病谱、服务的需求,来反方向指导当地的乡村的药材,以反向指导基层乡村中药材种植规划和中医馆布局,实现供需精准匹配。中医药服务与预防保健的联动,有利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有利于重大疾病的发生率降低,更有利于形成“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全新健康格局。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中医药产业和中医药服务体系是两大重点。在中药材产业培育、中医药文化推广、中药材资源保护等方面,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为乡村注入生机。中医药服务体系在兜底保障、服务引导和功能融合方面发挥核心作用,既能够守住农民基本健康权益,又能促进基层医疗资源均衡配置。二者相互促进,有利于提高农村人口的健康水平,也有助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作者:福建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 吴柯其
福建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 陈冠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