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9月29日,来自北京的王女士(化名)在清华长庚医院正式用上创新药物替度格鲁肽,成为我国北方地区首位通过该药物获益的成人短肠综合征患者。
“此前,替度格鲁肽已在我院应用于儿童短肠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治疗;如今,首位成人短肠综合征患者也在我院通过这一创新药物获益,标志着该药物在我院的临床应用实现全年龄段覆盖,意义重大。这意味着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短肠综合征患者,都能在家门口便捷用上创新治疗药物,真正摆脱对‘输液袋’的长期依赖,回归更自主的生活。”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胃肠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李元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胃肠外科主任李元新
短肠综合征患者被称为“短肠人”,属于超罕群体,根据估算,我国成人患病率约为0.73/1,000,000,且有逐年上升的发病趋势。正常成人的小肠约有3-8.5米,而短肠综合征成人患者的小肠长度往往小于2米,甚至不到1米。在肠道手术后,几乎所有短肠综合征患者都需要肠外营养支持(Parenteral Nutrition,PN)治疗以维持和改善营养需求,生活基本被静脉“输液袋”束缚。
作为王女士(化名)的管床医生,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胃肠外科主治医生朱长真表示:“患者在转诊至我院前,已历经多次肠道切除手术,但效果不佳,术后不良反应反复发作。今年 6 月完成消化道重建手术后,残存小肠仅约 30cm,且术后并发严重炎性肠梗阻,日常生活受到极大影响。此次在我院首次用上创新药物替度格鲁肽,不仅有望提升残存小肠的吸收效率,逐步摆脱肠外营养支持,更能逐步恢复自主生活能力,加速回归正常生活。”
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胃肠外科主治医师朱长真
替度格鲁肽是全球首个且目前唯一获批用于1岁及以上短肠综合征患者的人胰高血糖素样肽2(GLP-2)类似物。研究证实,该药物可通过增加小肠绒毛长度和隐窝深度,提高肠道吸收能力,帮助患者加速肠自主功能恢复或改善肠自主功能状态。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胃肠外科成立之初即明确“肠功能障碍外科治疗”“胃肠外科微创手术技术”两大方向,确立了“解决临床复杂疑难问题、技术先进、特色鲜明、精准微创、多学科团队(MDT)”的发展理念,在肠功能障碍相关疾病(含复杂肠梗阻、短肠综合征等)治疗上形成专病优势。对此,李元新主任表示:“我们胃肠外科始终在探索相关疾病诊疗的更高标准。替度格鲁肽在成人短肠综合征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为我们突破原有诊疗方式提供了创新药物支撑。未来,我们将以这款创新药物为支点,进一步整合多学科资源,拓展专病治疗边界,推动科室在复杂胃肠疾病诊疗领域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随着我国罕见病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有药可医、有保可依”正成为现实。除国家基本医疗保险“保基本”之外,惠民保、创新支付方案等正不断织牢织密罕见病多层次保障网络体系。如今替度格鲁肽已成功纳入皖惠保、惠厦保、沪惠保、惠梧保、宁惠保、陕西全面健康保等 27 个省(市)的惠民保产品保障目录,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患者参保之后,叠加企业的创新药物支付补贴,可进一步享受药物费用报销,降低经济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