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今年第32个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把人们的视线又聚焦到痴呆这个话题。
医学研究表明,血管问题会增加患阿尔茨海默症的风险。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中风等,会损害血脑屏障,降低大脑清除代谢废物(包括β-淀粉样蛋白)的能力,从而加速AD病理改变。这类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是老龄化社会重大公共卫生的一项严峻挑战。我国65岁以上老人轻度认知障碍患病率已达20.8%,其中42%与脑血管病变相关,50%的患者可能在5年内进展为痴呆。2024版《中国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治指南》指出:“目前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尚无特效的治疗手段”。
为了破解这道医学难题,三年前浙江大学批准立项,开展非药物的《NSKSD纳豆激酶改善无症状性颅内/颈动脉狭窄患者脑血流及认知功能的临床研究》。承担这项课题的是浙江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国家脑卒中防治工程中青年委员会副主委、哈佛大学医学院神经病学博士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楼敏教授领衔的医生团队。
经过三年的临床研究,今年在第十三届“西湖论健”论坛上,课题组成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张旭婷主任医师发表了主题演讲。她介绍说,该项研究采用科学严谨且证据级别很高的RCT研究方法(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受试者每日口服NSKSD纳豆激酶胶囊2粒(日生研生命科学(浙江)有限公司提供,纳豆激酶活性含量4000FU/粒,早晚各1粒),持续6个月后,观察认知功能评分,包括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睡眠评分等。研究结果显示,NSKSD纳豆激酶组视空间功能明显好于安慰剂组,且亚组分析应用产品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优于安慰剂组(P值0.028),表明非药物的功能营养食品NSKSD纳豆激酶对无症状性颅内/颈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和睡眠质量的提高是有效的。
▲ 课题组成员浙大二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张旭婷介绍“NSKSD纳豆激酶组视空间功能明显好于安慰剂组”
张旭婷主任医师解释说,视空间能力作为一种整合视觉感知、记忆与执行功能的复杂认知系统,其下降会对患者日常生活产生全方位的负面影响,包括方向感障碍、日常活动执行困难、驾驶与操作能力下降、居家安全隐患增加、社交与心理健康受影响以及学习与职业发展受阻等。所以,对此进行早期干预,对于防治血管性痴呆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主题演讲结束时张旭婷主任医师总结道,本课题为非药物的精准营养干预或膳食补充探索了新的路径和方法,这也是开创卒中防控关口前移先河的一次科学实践。
据悉,另一项发表在中国核心期刊《中华养生保健》第42卷第5期的临床研究成果,采用的也是非药物的功能营养食品NSKSD纳豆激酶。这项由西湖大学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完成的《NSKSD纳豆激酶在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应用疗效的临床研究》表明,经过90天每日口服2粒NSKSD纳豆激酶胶囊,颈动脉斑块和中膜增厚的改善比例分别达到46.7%和42.1%。
上述基于人体临床研究的新发现,国家知识产权局已经发文受理日生研生命科学(浙江)有限公司的三项应用发明专利申请,包括:专利申请号2025111537649的“一种预防和/或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纳豆激酶产品及其应用”,专利申请号2025111616284的“预防和/或“预防和/或治疗、改善患者认知障碍或延缓其进展的产品及其应用”,专利申请号2025111616180的“预防和/或治疗、改善认知障碍患者睡眠质量或延缓其进展的产品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