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儿童性早熟发病率不断上升,已成为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问题。在性早熟的诊疗策略中,中医药的介入时机与适用条件仍存较大讨论空间,尤其是单纯乳房早发育(PT)的处理方式,学界观点不一。为深化学术交流,锻炼青年医师的思辨能力,中国中药协会儿童健康与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在第五届中西融合儿童健康大会期间特别举办儿童性早熟专题辩论会,围绕“单纯乳房早发育(PT)应积极干预还是静待观察”展开激烈交锋。
本次辩论会由江苏省中医院叶进教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郑荣秀教授联袂主持,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俞建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秋莉教授担任评委,从专业与实践层面点评与指导。
正方团队认为PT是一种异常状态,约三成病例可能进展为真性性早熟,带来身高受限与心理压力。主张在早期即采用中医药整体干预、辨证论治,应用滋阴降火、疏调肝脾等治法,以防止病情进展,减少过度检查与家庭焦虑,体现中医“治未病”的优势。例如中医经典的滋阴降火名方、《丹溪心法》中的大补阴丸,在临床实践中显示出延缓性早熟进展的作用,这正体现了中医“既病防变”的智慧与价值。而反方团队则指出PT大多为自限性现象,过度干预或致副作用、经济负担与标签化伤害,主张密切随访,强化家长教育和风险识别,尊重疾病自然进程,避免焦虑驱动的过度医疗。
整场辩论设立论陈述、自由辩论和总结陈词三个环节,持续近一小时。双方援引循证研究和临床指南,围绕PT的本质、进展风险、干预利弊及社会心理影响展开多轮交锋。焦点集中在三个核心问题:PT是否为疾病、是否需要干预、中医药介入的利弊。虽然最终未达成统一结论,但专家评审一致认为,活动展现了青年医师扎实的学术功底与临床思维,辩论本身已成为推动临床理性思考的重要过程。俞建教授、陈秋莉教授强调,PT管理不能简单落入“必须干预”或“完全观察”的二元对立,而应以个体化、中西医结合、多维度支持为核心,实现儿童健康效益最大化。最终,评审团评定结果为“平局”,并授予正方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袁珂医生与反方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武锃医生“最佳辩手”称号。
中国中药协会儿童健康与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高度重视儿童性早熟防治工作,由罗小平教授、俞建教授牵头开展“儿童性早熟中西医联合防治策略研究与科普教育项目”工作。该项目系统推进中医药临床研究、临床指南制定与科普教育,推动中西医结合防治策略在临床落地与公众认知提升,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儿童性早熟综合防治体系。“大补阴丸(浓缩丸)治疗儿童性早熟真实世界研究”作为该项目重点课题,目前正稳步实施,致力于积累更高质量的临床证据,为中医药防治性早熟提供循证依据,促进经典名方的现代应用与科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