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2025年9月20日是我国第37个“全国爱牙日”,主题为“口腔健康,全身健康”,副主题为“减糖控体重,护牙促健康”。糖作为日常饮食中常见的成分,与口腔健康密切相关。糖虽然不能直接“腐蚀”牙齿,但它是口腔致病菌的重要能量来源,在蛀牙和某些口腔感染过程中起到推动和加剧的作用。除口腔问题外,过量摄入糖分还容易导致体重增加、肥胖,增加糖尿病、心血管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因此,认清糖的多重危害,养成控糖意识,对保持全身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口腔是一个复杂而又平衡的微生态环境。我们都知道“糖吃多了容易蛀牙”。当摄入含糖食品或饮料后,糖分容易滞留于牙面、窝沟、龈缘及牙缝等清洁死角。这些糖被口腔中的细菌(如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等)利用,会产生大量酸性物质,使口腔局部酸度迅速上升,牙齿表面的矿物质(如钙、磷)就会被溶解流失。而唾液被称为“口腔的自洁剂”,能冲洗食物残渣和部分细菌,稀释糖和酸性物质。此外,唾液中的钙、磷等矿物质能够帮助牙釉质“再矿化”——这是一个天然的修复过程:牙齿表面在酸蚀后流失的矿物质,可以在唾液作用下重新沉积、修复早期微小缺损,从而增强牙釉质硬度、抵御蛀牙发生。如果口腔经常处于酸性状态,唾液的中和能力与再矿化能力不足以抗衡,牙齿硬组织就会遭到破坏,从而慢慢形成蛀牙。
需要注意的是,摄入糖的频率过高,也会影响口腔健康。有的人认为每次少吃一点对牙齿没有影响。实际上,频繁吃甜食、喝甜饮料,即便每次量不大,也会让口腔长时间处于酸性状态,使得牙齿表面反复被酸蚀。而唾液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中和酸性、修复牙齿,也会大大增加蛀牙风险。
除直接导致龋病外,高糖饮食还会间接促进牙周疾病的发生与发展。糖类物质为口腔中的细菌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细菌在分解糖的同时,会产生一种黏稠的物质,这种物质像胶水一样,能够吸附细菌、食物残渣等,混合形成牙菌斑。如果平时清洁不到位,牙菌斑会变硬成为牙石。牙石表面粗糙,更易附着新的菌斑和色素,持续刺激牙龈组织,引发牙龈炎,出现牙龈红肿、出血症状。如果牙龈炎不及时治疗,炎症会损伤牙周组织(包括牙周膜和牙槽骨),诱发牙周炎,导致牙齿松动甚至脱落。此外,高糖环境还会打破口腔微生物的平衡,增加真菌感染的风险,尤其是白色念珠菌。正常情况下,白色念珠菌可以在口腔中无害存在。但若摄入过多糖分,会为它提供丰富的营养,使它变得更具攻击性,容易引起口腔黏膜发炎。
因此,仅仅了解吃糖的危害性还远远不够,更关键的是在此基础上采取全面、主动的口腔健康行为。下面我们为大家推荐一些简单实用的口腔保健方法,帮助大家提升自我防护能力,更好地守护口腔健康。
做好饮食管理。建议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减少高糖食物(如糖果、蛋糕、饼干)和酸性饮料(如碳酸饮料、果汁)的摄入量和摄入次数。补充水分时建议饮用白开水、无糖茶或无糖苏打水,少饮用含糖饮料。吃甜食时可与正餐一起,避免在两餐之间或睡前频繁进食甜食,缩短牙齿接触酸的时间。此外,还可以咀嚼无糖或木糖醇口香糖,从而刺激唾液分泌,帮助清洁口腔、中和酸性,降低蛀牙风险。
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有效并及时清除牙菌斑是预防口腔疾病的关键,而个人的口腔卫生习惯直接影响糖和菌斑在口腔中存留的时间和数量。建议大家养成早晚刷牙的好习惯,并学会正确的刷牙方法(如改良巴氏刷牙法),每次刷牙至少两分钟以上。尤其要重视睡前刷牙,因为夜间唾液分泌减少,口腔自洁能力下降,龋病风险显著增加。同时,每天使用牙线或牙缝刷清洁牙缝,这是牙刷难以刷到的地方,也是菌斑和疾病的高发区。根据口腔情况,必要时可以用漱口水帮助控制细菌。刷牙时使用含氟牙膏。氟能够增强牙齿抗酸能力,帮助修复早期蛀牙,还能抑制细菌产酸。因此,每天使用含氟牙膏刷牙,是非常有效的防蛀牙方法。
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和洁牙。建议成年人每半年到一年做一次口腔检查,让牙医全面评估,及早发现和干预蛀牙、牙石和牙龈炎等口腔问题。洁牙能清除刷牙去不掉的牙菌斑和牙石,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牙龈炎。
为患者进行口腔治疗(空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供图)
除了日常的认真刷牙和使用含氟牙膏,儿童青少年以及口腔易患龋人员还可以通过专业的医疗手段获得更强力的防护,其中窝沟封闭和涂氟是两种核心措施。窝沟封闭由医生操作,使用安全树脂材料将后牙咀嚼面上深邃的沟隙封闭起来,犹如给牙齿的薄弱部位穿上“铠甲”,从根本上杜绝食物残渣和细菌的滞留。而定期涂氟则是医生将高浓度的氟化物涂抹于牙面,为牙齿提供全身性的“保护膜”。建议定期咨询牙医,根据个人情况选择最适合的预防方案。
综上所述,科学控糖的核心在于理解“频率胜于总量”的原理,并采取综合策略。减少含糖零食的摄入频次、选择健康的代糖产品、以及饭后及时清洁口腔,是阻断糖致龋齿链式反应的关键三步。护齿之路始于日常,成于坚持。将知识转化为行动,培养良好的饮食和卫生习惯,我们就能有效驾驭糖分,不再让其成为口腔健康的威胁,从而守护好这份伴随终身的宝贵财富。
作者:
轩 昆 空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预防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关玲霞 空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预防科主治医师
王毅萱 空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预防科主治医师
光明网记者沈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