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作为儿童期高发的神经发育性疾病,其科学认知与规范管理,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成长质量与家庭幸福。9月8日,由力品药业主办、人民健康平台支持的“关爱开学季—ADHD健康大家谈”在北京举行。现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科主任医师郑毅、力品药业(厦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力品药业)董事长叶英围绕ADHD的科学认知、精准防治策略以及家校医企协同守护儿童精神心理健康等话题展开探讨,为推动ADHD防治工作落地、筑牢儿童心理健康防线提供了专业思路与实践方向。
“关爱开学季—ADHD健康大家谈”现场
辨清ADHD本质 走出认知误区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常被大众简单归为“调皮”,却忽略了ADHD作为一种神经发育相关疾病的本质属性。“ADHD的诊断有着严格标准:核心症状为注意缺陷与多动冲动,且这些症状需在多个场合持续存在半年以上,对孩子的学习、社交等社会功能造成明显影响,同时还需排除由躯体疾病或其他精神疾病引发的类似症状,只有满足这些条件,才能确诊为ADHD。”郑毅说。
郑毅发言
当前,不少家长对孩子“好动”的正常范围及注意力的合理界限认知模糊。一般而言,儿童注意力水平随年龄增长逐步提升:幼儿阶段,注意力通常仅能维持10~15分钟;随着年龄增长,注意力持续时间逐渐延长,到中学阶段,可达到20~30分钟,且能在课堂环境中自主调整注意力。
郑毅提醒,教师的教学方式应契合儿童注意力发展规律,比如在40~45分钟的课堂中,穿插新知识讲解与互动提问,让孩子有短暂放松和“合理动”的机会,这才是科学的注意力培养方式。若孩子好动程度远超同龄儿童,比如,课堂上频繁离座、打扰同学,注意力水平明显低于对应年龄段标准,且症状持续数月干扰正常学习生活,家长需高度警惕,及时带孩子到专业医疗机构排查ADHD。
科学施治ADHD 分龄精准干预
及时干预对ADHD儿童的成长意义重大。郑毅介绍说,ADHD治疗方案需根据儿童年龄灵活调整:对于6岁以下儿童,其神经发育仍具有较大潜力,且存在行为训练等非药物干预的良好时机。同时,该年龄段儿童对药物耐受性较低、敏感度较高,因此药物治疗需格外慎重,应优先选择行为训练、发育强化等非药物干预方式,助力孩子逐步改善症状;6岁以上儿童则需积极开展药物治疗,同时搭配脑训练、行为干预等手段,构建全面的治疗方案。
“心理治疗、行为训练等非药物干预手段同样不可或缺。”郑毅认为,专业的行为训练能帮助孩子规范行为习惯,提升注意力管理能力;结合脑训练,可从多个维度改善ADHD症状。在此过程中,家长扮演着关键角色:一方面,需正确认识ADHD,避免因认知不足拒绝治疗或不配合用药;另一方面,要遵循儿童注意力发展规律,不盲目施加过高压力,合理安排孩子的学习与休息时间;同时,需积极配合医生,监督孩子按时按量用药,切实保障治疗效果。
社会力量联动 共筑防护屏障
ADHD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多方社会力量协同发力。
“为助力ADHD防治,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努力和探索。”作为医药企业代表,叶英从两大维度进行介绍:在药品研发与质量把控方面,针对家长普遍担忧的药物不良反应、用药安全性问题,力品药业创新研发出了非兴奋剂类药物盐酸可乐定缓释片,通过采用极低剂量缓控释制剂技术降低用药剂量,实现药物24小时缓慢释放,减少服药次数,降低血药浓度波动带来的风险。同时,严格按照国际标准把控药品质量,为儿童用药安全保驾护航。
叶英发言
“在公益事业方面,我们积极联合医疗机构、社区与学校,邀请国内外ADHD领域专家开展线上交流会,分享前沿防治理念与技术;在开学季等关键节点,于全国多个社区举办ADHD科普宣传、义诊咨询、量表诊断示范等活动,助力ADHD早发现、早干预,为更多家庭提供专业支持。”叶英说。
“未来,社会层面还需进一步加大ADHD科普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影视作品等多元形式,普及ADHD相关知识,提升大众认知水平。”郑毅建议,要大力推广“家校医社”相结合的儿童心理健康促进模式,推动该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应用,形成常态化协同机制,凝聚多方合力,为我国儿童精神心理健康事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