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疼痛是身体发出的“警报信号”,但很多人认为“忍一忍就过去了”。对此,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疼痛科主任代从跃指出:“疼痛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长期忍痛不仅无益,反而可能会带来一系列身心健康问题。”
代从跃正在为患者做体察 供图
疼痛是预警,忍痛危害大
谈及疼痛的作用,代从跃介绍:“疼痛是机体具有复杂生理与心理机制的保护性反应”。当身体出现组织损伤、炎症或潜在危险时,痛觉感受器会被激活,通过神经通路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提醒我们及时避开伤害、处理问题,这正是疼痛在发挥“预警作用”。
但如果忽视这份“预警”,长期忍痛的后果会远比想象中严重。代从跃进一步解释:“首先会影响心理健康,慢性疼痛会显著增加抑郁、焦虑的风险;其次会损害生理功能,身体长期处于高应激状态,免疫力会下降,还可能诱发胃溃疡、肠易激综合征等问题;更重要的是,长期忍痛不仅不能避免药物副作用,还可能让家人担忧,影响家庭关系和社会交往”。
这些疼痛最易被忽视,请注意识别
代从跃特别提醒,临床上有几类疼痛常被患者“漏掉”,需重点关注:“一是慢性隐匿性疼痛,比如关节炎早期疼痛、慢性腰背痛;二是内脏疼痛,像心绞痛、胆绞痛的非典型表现;三是神经病理性疼痛,如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特定人群的疼痛如儿童、老年人、认知障碍患者等”。
了解哪些疼痛易被忽视后,普通人又该如何判断疼痛的危险程度呢?代从跃给具体方法:“先给疼痛分类,可以按疼痛部位、持续时间、引发原因来分;用一些简单工具(像打分表、问卷)大致衡量疼痛的严重程度;识别危险信号,比如胸痛时还喘不上气、腹痛时肚子摸起来发硬等情况。”
如果通过自我评估发现异常,什么情况下需要寻求专业帮助?代从跃强调,出现这几种情况必须及时就医:疼痛持续时间长或反复发作;疼痛程度加剧,远超以往类似情况;突然出现从未有过的疼痛,且持续数天不缓解;已做过相关检查却找不到原因的慢性疼痛。
科学预防,远离疼痛困扰
除了学会判断和及时就医,在日常生活中做好疼痛预防也很重要。代从跃指出,疼痛预防需区分急性与慢性疼痛:急性疼痛多由外伤、手术引发,预防重点为避免损伤与及时处理;慢性疼痛与生活方式、基础疾病、心理因素相关,需长期管理。
同时,要针对骨骼肌肉系统疼痛、神经性疼痛、内脏疼痛等不同系统疼痛采取特异性预防措施,重视运动、饮食、睡眠、压力管理等生活方式因素的作用。代从跃分享:“保持规律锻炼可以增强肌肉力量与灵活性,减少疼痛发生;认知行为疗法等心理疗法能帮人重新看待疼痛反应,冥想、深呼吸等放松技巧也能减轻疼痛感”。
最后,代从跃还纠正了一个常见的误区:“很多人认为疼痛是生活的一部分,所以习惯硬扛。但科学研究表明,虽然我们无法完全避免疼痛,但有许多方法可以减少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
云南网通讯员 张全颖 袁梦 责任编辑:秦黛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