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
2025年8月19日是第八个中国医师节。今年的主题为“德馨于行,技精于勤”。
为此,光明卫生特别策划《医言医行》系列报道,聚焦中国医生群体“言”与“行”的辩证统一。“医言”是入学誓言的庄严、诊室承诺的温暖、自我规诫的严谨;“医行”是听诊的专注、手术的精准、急诊的奔赴,是用坚守将“说过的话”变成“做到的事”。
值此医师节之际,我们走进医者日常,见证他们以言立信、以行践诺的故事,在 “德馨于行,技精于勤” 中感受对生命的敬畏与职业的忠诚,共同书写尊医重卫的时代篇章。
【本期医者】 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感染与肝病中心副主任 饶慧瑛
【医者观点】
医生的职责不仅是治疗身体的疾病,更要呵护患者心灵的创伤。
【本期话题】
脂肪肝患者常被贴上“不自律”标签,丙肝患者则承受“道德污名”。您如何通过沟通重塑患者尊严?在您从业几十年里,有没有让您深受触动的事例?
饶慧瑛主任:脂肪肝患者常被贴上“不自律”标签,丙肝患者则承受“道德污名”,这是典型的疾病污名化现象。这不仅加重了患者的心理负担,阻碍其及时就医和坚持治疗,更深深伤害了其作为人的尊严。有效的医患沟通,是破除偏见、重塑尊严的关键武器。
首先,我非常不赞同给任何疾病患者贴上道德标签。脂肪肝的成因复杂多样,遗传、代谢、药物、甚至快速减肥都可能是诱因,不能简单归咎于‘懒惰’或‘贪吃’。丙型肝炎更是主要通过血液传播的病毒感染,与个人道德无关,很多感染者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这些污名化标签会带来巨大的心理负担,阻碍患者及时就医和坚持治疗。
我的沟通原则是,以尊重与理解为基石:
1、传递科学知识:清晰解释疾病成因、可防可控可治性,消除误解和恐惧。
2、表达理解与共情:承认他们可能承受的压力和委屈,“这不是你的错”。
3、强调个体化与责任共担:讨论治疗方案时,关注个体情况,强调医生和患者是共同对抗疾病的“战友”,而非指责对象。
4、聚焦解决方案与希望:强调积极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的有效性,给予康复的信心。关键是通过专业、尊重和温暖的沟通,让患者感受到被理解、被支持,而非被评判。脂肪肝通过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是能够得到缓解或治愈的。丙型肝炎目前是完全可以通过口服直接抗病毒药物获得治愈的,而且不再有传染性。
说到触动的事,我想到一位年轻的丙肝患者。他来就诊时非常紧张、自卑,甚至不敢直视我。他早年因一次意外输血感染,却一直背负着沉重的‘道德’枷锁,不敢告诉家人朋友,不敢谈恋爱,害怕传染给家人,耽误了治疗。我清晰地感受到他内心沉重的羞耻、恐惧和自我否定。我坚定地告诉他:第一,丙肝就是一种病毒引起的肝炎,和乙肝一样,它通过血液传播,跟你是什么样的人、做过什么,没有任何关系。很多人都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感染的,比如很多年前的输血、拔牙。这绝不是你的错,第二,现在有非常好的药,丙肝是可以完全治好的!
当他听到“不是你的错”和“可以治好”时,眼中先是难以置信,继而爆发出一种如释重负的光芒,仿佛千斤重担瞬间卸下。我耐心讲解丙肝的传播途径、现在的治愈方案,有疗效好而且安全性好的直接抗病毒药物,强调这完全不是他的过错。当他终于放下心结,开始治疗并最终治愈后。他治愈后复诊时说,您不仅治好了我的肝病,更治好了我的心病。您让我明白,生病不是耻辱,我有权利健康地生活。
医生的职责不仅是治疗身体的疾病,更要呵护患者心灵的创伤,帮助他们找回尊严和生活的勇气。这就是‘德馨于行’最真实的体现——用行动去消除偏见,用专业去传递温暖。”
“德馨于行,技精于勤”是医师精神的永恒追求。对于基层年轻医生,愿你们在沃土中扎根,以仁心为灯,以勤学为杖,在磨砺中成长为百姓健康的坚实依靠。而“德为技之本,技为德之翼”的箴言,则如明镜般提醒我们:真正的医者价值,在德技交融处熠熠生辉。
当面对被标签束缚的患者,我们更需以沟通为桥梁,以科学为武器,以共情为纽带,坚决撕下那些不公正的标签,让每一位走进诊室的生命,都能带着尊严与希望离开。医学不仅是修复身体的技艺,更是修复心灵、守护尊严的圣业。在这条路上,愿我们始终怀揣敬畏,以德技双馨之身,做生命尊严最忠诚的守护者。
策划出品
主编 高赛
策划 李然 郝梦晗 赵希
记者 赵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