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均衡营养是儿童生长发育、智力发展以及免疫力构建的基石。然而,当前中国儿童的营养状况值得关注,在儿童营养品的使用过程中,混淆、滥用以及虚假宣传等问题屡禁不止,这反映出当前儿童营养制剂领域存在定义边界不清、监管标准尚未完善、准入门槛有待优化、安全监管主体需进一步明确等系统性挑战。
2025年7月25日,《儿童营养制剂的合理应用与规范管理研讨会》在武汉召开,国内众多权威专家共同聚焦儿童营养制剂的合理应用原则,并积极探寻规范管理的有效策略。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科罗小平教授表示,当前我国儿童面临双重营养挑战:传统性营养不良与新型营养过剩并存,而临床诊疗存在明显短板,一方面对营养相关生长发育问题的规范化评估工具不足,另一方面经循证医学验证的有效干预手段有限。亟需通过多学科协作建立科学标准,为儿童营养制剂的合理应用提供高质量临床证据及操作规范。
一、儿童营养现状与营养品需求分析:困境重重
中国儿童营养现状有以下三个特点,营养不良问题、超重/肥胖快速增加、不健康的饮食模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临床营养科洪莉教授在会中提到:中国成人超重肥胖率已超过50%,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约占全国25%。而医保负担中,约22.5%由超重肥胖引起,这说明我们必须重视并控制这一问题。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巩纯秀教授对儿童生长相关营养素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在能量与宏量营养素方面,7~18岁儿童普遍存在能量摄入未达推荐值,4~17岁儿童的脂肪供能比高于推荐量,蛋白质的整体摄入水平近年来亦有所下降。但是巩纯秀教授也指出:现有数据并未有平行的体格发育数值,推荐营养量是在体力运动量充沛的年代给与的,当今现代化的社会,推荐量是否合适需要与生长数据并行调查才能给出确切的结果。
微量营养素缺乏现象同样普遍,即使身高体重正常的孩子,也有1/3存在微量元素异常,但很多家长和医生并未引起足够重视。铁、锌、硒、钙、维生素D和维生素K等多种元素缺乏广泛存在。这些营养素缺乏状况的综合作用,构成了现今我国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面对上述的问题,营养制剂在改善儿童营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核心功能在于预防和纠正特定营养素的缺乏,有助于相关疾病的防治、有效促进儿童在多个关键领域的健康成长。但目前市场上的儿童营养制剂市场如何呢?
二、儿童营养制剂的分类与监管现状:规范化程度不足
儿童营养制剂领域的分类与监管现状呈现出复杂的局面,亟待规范。产品类别界定方面,市场上存在普通食品、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特殊膳食食品以及药品等多种类型的产品,这些类别在法律和监管框架内有着各自的定义范畴。不同类型营养制剂在所依据的法律法规、所需经历的审批流程、标签标识的具体要求以及被允许的宣传口径与限制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
对于我国对非处方药(OTC)及保健药品实施与国际差异化监管模式,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儿科向伟教授讲到:我国国土广袤、区域管理差异显著,结合家长信任医疗专业人士意见,且保健品市场尚未完全规范,建议此类产品依托医院药房渠道销售及在医师指导下应用,以避免误导及滥用。
洪莉教授还着重提到我国食品安全法规存在显著断层,仅覆盖0-3岁婴幼儿食品和特医食品,却缺失3岁以上未成年人的专属安全标准,致使企业普遍套用成人标准。当前市面儿童食品质量评分显示,消费者安全需求、现有监管标准与实际产品风险之间存在显著差距,亟需通过系统性措施加以弥合。
三、儿童营养制剂的合理应用原则与临床策略:精准施策
在儿童营养制剂的临床应用层面,遵循精准施策原则是保障干预效果的关键。依据指南共识推荐,营养干预应被整合并贯穿于生长偏离患儿治疗的全程。
营养制剂补充应聚焦于特定人群,定期监测儿童生长曲线,尽早识别儿童生长问题;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多维度评估;结合膳食指导、生活方式调整和必要的营养制剂补充。
四、儿童营养制剂的规范管理与政策展望:标本兼治
儿童营养品应当具有安全性、优质性和营养性的特点,使用绝对安全优质的原料、合理的营养结构、良好的食用体验、合适的包装设计。应当明确“儿童食品”法律定义,制定儿童食品安全标准、严格落实儿童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完善儿童食品相关监管规范、加强对儿童食品相关主体的普法宣传教育。生产厂商要明确不同类物品各自的监管要求,严格按照相关法规和标准进行产品研制和生产。
儿童营养制剂的合理应用与规范管理是保障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我们期待,随着监管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儿童营养制剂市场将更加规范,更好地服务于儿童健康事业。同时,我们呼吁全社会一同关注儿童营养健康,为儿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