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7月12日,由中国抗癌协会小儿肿瘤专委会、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儿童医院承办的“儿童肿瘤早诊早治体系建立专题研讨会暨内蒙古地区儿童肿瘤防治高级学习班”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举办。在会议中,中国抗癌协会小儿肿瘤专委会的专家们围绕着儿童肿瘤防治的现状、挑战与发展方向展开了深入讨论,并积极推动“儿童肿瘤早诊早治”发挥积极的社会影响。
会议同期,由中国抗癌协会小儿肿瘤专委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儿童肿瘤专委会联合主办,儿童肿瘤关爱协作组承办,中国抗癌协会-向日葵儿童小儿肿瘤科普教育基地,广东省健康科普促进会儿童血液病和肿瘤分会及北京润保芳德公益基金会等多家基金会联合承办的“儿童肿瘤早诊早治2025系列科普活动”也正式启动。
活动现场,光明网卫生频道采访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肿瘤外科王焕民教授,介绍了如何构建完善的儿童肿瘤早诊早治体系。
【本期嘉宾】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肿瘤外科 王焕民教授
【本期看点】
·目前我国儿童肿瘤的发病情况是如何,为什么要重视早诊早治?
·儿童肿瘤发病机制与成人迥异,与成人肿瘤早筛相比,儿童肿瘤的防治目前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手段?
【嘉宾观点】
“自2019年国家卫健委等五部门推动相关工作,北京儿童医院成立了国家儿童肿瘤监测登记中心。从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儿童肿瘤发病率为126.48/百万,也就意味着,每年约4万名儿童罹患血液和恶性肿瘤,已成为五岁以上儿科群体的第二大死亡原因。”
王焕民教授指出,儿童肿瘤发病率相对不高,但致死性强。在无法像常见多发病那样大规模常规筛查的前提下,构建更加完善的儿童肿瘤早诊早治体系迫在眉睫。
在防治层面需要明确,儿童肿瘤发病机制与成人迥异,多源于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基因调控网络失衡,而非长期外部环境刺激引发基因突变。患有综合征(多种畸形合并)的孩子、有肿瘤遗传倾向或家族病史的孩子,以及年龄较小的孩子,都是儿童肿瘤的高危人群。因此,在产前诊断及儿童保健的关键阶段,也需要关注肿瘤的防治。这需要医生和家长两方面的努力:家长可通过家庭自查,如洗澡、换衣时触摸检查等方式发现异常表现;儿科保健也应着重关注肿瘤早期迹象,共同推进早诊早治工作;同时,需要借助媒体和其他社会力量,广泛开展健康科普教育,向家长及公众普及儿童肿瘤知识,推广家庭自查方法,逐步提升公众意识。
出品
记者/编导 李丹
摄像/制作 孙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