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
5月25日是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旨在传递:珍视自我、关爱心灵的美好寓意。
大学阶段是个体发展、身心成长、知识储备、健康素养培养的关键时期。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群体人数日益庞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他们发挥潜能、培养专业技能的保障。然而,第一次住宿的社交尴尬、同辈竞争的无形压力、考研就业的艰难抉择······这些现实难题,正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路上的“拦路虎”。
为此,光明健康联合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策划推出短视频及漫画长图。以 “当古代医者遇上现代心理问题” 情景短剧,挖掘古代智慧与中医药文化的深厚内涵;用医生采访融合现代心理治疗理念的漫画,将专业知识化为实用小方法。我们希望借此提醒广大青年学生,学会了解自我、接纳自我,关注心理健康与心灵成长,不断提升心理素质,方能以饱满的精神与健康的心态,去拥抱他人、回馈社会。
注:图片由AIGC辅助生成
【本期话题】
线下社恐、线上社牛。当00后说“现实社交费电,网络社交充电”,该如何建立健康的社交能量补给站?有没有适合i人的“无痛社交训练法”?
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精神心理科副主任医师肖雪:
从心理学视角看,这种行为是个体在“自我表露成本”与“情感联结需求”间的动态平衡。线上社交能显著降低i人(内向型人格)的社交焦虑;而线下社交的即时性与感官刺激,容易触发其过高的“心理能量消耗阈值”。
i人专属无痛社交训练法:
1)微社交渗透法:用5分钟打破社交启动恐惧电梯社交实验:每天乘电梯时对陌生人微笑点头,目标不是建立关系,而是习惯低风险暴露;线上 - 线下迁移训练:先在朋友圈给同事点赞评论建立弱连接,3次以上互动后,线下偶遇时自然说你朋友圈的我看了,挺有意思,用线上铺垫降低线下难度。
2)心流社交法:让社交成为顺带发生的事,将社交需求溶解在具体活动中,以兴趣为导向,找到同频群体,用共同完成一件事替代为社交而社交,比如每周固定参加骑行活动,用运动中的并肩同行减少眼神交流压力,自然产生话题;
3)建立社交断舍离清单:列出让你越聊越累的人(如过度索取情绪价值的朋友、充满竞争感的同事)和让你自然充电的人(如能静静陪你做事的伙伴、能接住你奇思妙想的网友),逐步将社交精力转移到后者。
其实i人不必强迫自己成为社交多面手,把社交当作选择填空题而非必修问答题,当你不再纠结应该怎样,而是诚实地跟着能量流动走,自然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无痛社交节奏。
联合出品
监制
高赛
策划/记者
李然 郝梦晗
AIGC训练/制作
李然 郝梦晗
专家
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精神心理科副主任医师 肖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