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肿瘤医学领域,淋巴瘤曾被视为藏在迷雾中的顽疾,但随着精准诊疗与创新疗法的突破,越来越多的淋巴瘤患者得以重拾生命光彩。从事临床血液工作30余年,北京美中爱瑞肿瘤医院淋巴瘤中心王景文教授既是这场变革的见证者,也是推动者、践行者。从当初意外踏入医学大门到深耕淋巴瘤治疗,从公立医院科室主任转型到新型肿瘤医院担纲学科带头人,他以始终如一的专业与仁心,为无数淋巴瘤患者点亮希望。在本次采访中,王景文教授不仅分享了他的“医路走来”的初心与坚守,更揭示了淋巴瘤治疗背后的科技革新与人文关怀。
从“误入杏林”的后悔
到治病救人的价值感
谈及学医的初衷,王景文的开场白带着几分戏剧性:最初的理想是三尺讲台,但因家族中从无一人从医,兄长一句“总得有人穿白大褂”,让这个懵懂少年的人生轨迹转向。最初对医学毫无概念的他,在组织解剖课和繁重学业中一度后悔这个选择。然而,临床实习时与患者的深度接触改变了他的想法。“治好病人的成就感,让我真正爱上了医生这个职业。”
毕业参加工作后,王景文先在陆军总医院主攻白血病,2006年调入北京同仁医院后才开始转向淋巴瘤。在这里,眼科与耳鼻喉科接诊了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眼眶淋巴瘤和鼻腔NK/T细胞淋巴瘤患者。彼时,这类病例常被误诊或漏诊,患者辗转多家医院却得不到规范治疗。面对困境,王景文牵头组建多学科团队,联合病理科、眼科和耳鼻喉科等专家,逐步将同仁医院打造成了眼眶及鼻腔淋巴瘤的诊疗高地。
在攻克淋巴瘤的过程中,王景文越发爱上了这个领域。“与白血病相比,这些年创新药物不断出现,医生可用的‘武器装备’越来越丰富,治疗效果也越来越好。”这种治病救人的成就感支撑着王景文不断向前。
王景文至今记得一位来自贵州山区的老太太。她双眼肿胀变形20年,老人直到视力几近丧失才前去就医。老人眼眶皮下出血,眼眶周围肿得像紫茄子,眼睛只剩一条缝,“简直惨不忍睹”。做了活检后,老人被确诊为眼眶淋巴瘤,后转入血液科治疗。“好在是惰性淋巴瘤,但要早诊早治根本不会这样。”
当时,靶向药美罗华尚未纳入医保,家人一听说是淋巴瘤且治疗费昂贵,便打起了退堂鼓。“不能不治啊!”面对患者的经济困境,王景文团队决定调整方案,用化疗结合细心护理,一个疗程下来眼睛开始消肿,三个疗程后,老人视力逐步有了起色,半年治疗结束时,老人肿胀的眼睛回缩了八成。“一年后回来复查时,我都快不认识她了。她还背来了一个箩筐,里头装满了当地的腊肉,在护士站,她给所有人跳了一支少数民族舞。那一刻,我觉得没有什么比当医生更有价值了。”
从“绝症”到“可愈慢病”
“我们有很多武器可以用”
作为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淋巴瘤可发生于全身有淋巴组织的部位(除毛发、指甲、牙齿等无淋巴组织区域外)。根据病理特征,其主要分为霍奇金淋巴瘤(约占10%-20%)与非霍奇金淋巴瘤(约占80%-90%),后者中最常见的是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占比达40%-50%。侵袭性淋巴瘤如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治愈率可达60%-70%,而惰性淋巴瘤虽治愈率约10%-20%,但病情进展缓慢。
许多人以为淋巴瘤是绝症。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药物创新,淋巴瘤可以说是目前控制率、治愈率较高的肿瘤之一,越来越多的患者可以实现长期生存、功能性治愈。从医多年,王景文亲历了淋巴瘤从粗放治疗到“精准制导”的跨越,从最早第一个生物单抗CD20的问世,再到CD79B之类的抗体药物偶联物,以及可以同时靶向CD20和CD3的双特异性抗体,乃至于后线的骨髓移植和CAR-T细胞治疗等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多的创新药物和细胞治疗的应用正在让淋巴瘤患者临床治愈成为可能。尤其是一些惰性淋巴瘤,完全可以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实现长期控制,得到“功能性治愈”。王景文常对患者说:“得淋巴瘤是不幸中的万幸,因为我们有很多武器可以用。”
多学科联合诊疗的“革命”
打破科室壁垒的“实时诊疗”
加入北京美中爱瑞肿瘤医院后,王景文的职业生涯又开启了新的篇章。这里推行的多学科联合诊疗(MDT)模式令他耳目一新。从患者接诊到住院、出院、随诊,有专门的个案管理师全程追踪。与传统医院科室分立不同,这家医院的医生办公室为开放式空间,血液科、肝胆外科、妇科、胸外科等不同科室的专家比邻而坐,为的就是能随时随地启动MDT模式,遇到任何问题可随时跨科会诊,而无需经历繁琐的申请、协调流程。比如,一名经历脾切除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淋巴瘤患者,旁边肝胆外科的主任可以当场解答疑虑,让治疗得以无缝推进。
“当了20多年主任,以前我一直都是单独的办公室,后来慢慢适应了这种模式,科室之间的壁垒被打破了,这种‘无界诊疗’模式是真正以患者为中心,能有效缩短医生决策时间,工作效率提升的背后,是患者诊疗效果的实质性改善。”王景文说。
要是遇到更加复杂的患者,这家医院还同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长期合作,开展线上的多学科诊疗,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此外,完备的检查设施、人性化的诊疗服务、高效的团队协作让王景文在自己热爱的事业里游刃有余。
以信任托举生命
让患者积极回归生活
从医多年,王景文始终保持着学习的习惯,他觉得,现代医学知识迭代极快,医生必须保持“海绵状态”不断吸纳、充实自己。如今,面对AI的冲击,患者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水平不断提升,甚至有患者带着AI检索的结果来“考”医生,这些都在倒逼医生不断学习。
但他更强调信任的力量:“治疗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患者需要理性参与,但最终要将信任托付给医生。”他特别欣赏“高质量患者”——那些用Excel记录病程变化、与医生保持理性沟通、对自己高度负责的人。而对过度质疑或盲目求医者,他建议:“医生是人不是神,没有一个医生敢百分百打包票能把病治好。信则治,疑则换,摇摆不定最伤疗效。”
在诊疗过程中,王景文发现患者最普遍的心理状态是无法接受患病事实。比治疗更难的,是帮患者重建生活信念。他常劝导患者:“该上班上班、该吃药吃药,过正常人的生活,千万不要把自己当成病人看待。首先要接纳自己,抛却病人思维,积极回归正常生活。”这种撕掉患者标签的引导,帮助许多患者找回了勇气。
王景文始终坚信:“医学的进步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对生命的敬畏。”在他眼中,医生最深的快乐,莫过于见证患者从绝望到重生的蜕变。而这份职业的神圣,正潜藏在每一次精准诊断、每一句耐心解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