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当药膳遇见丹青,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古老的中华文化又会绽放出什么样的魅力?
焦明耀——中国药膳研究会副会长、药膳大师、画家。这位集多重身份于一身的传奇人物,用半生时间将中医药膳的“土霉素味”化作舌尖上的艺术,又以书画的意境重塑药膳之美。他的故事,是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是艺术与科学的共生。已故北京烹饪协会常务副会长杜长友先生生前常对人说:如果没有小焦把药膳引入烹饪界,并坚持不懈地努力研发、实践,药膳还会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绝不会有今天的大好局面”。著名餐饮学者王文桥老先生更是直言“焦明耀知药理、擅烹饪、懂管理,是药膳的领军人物,是难得的药膳人才也”。
药膳大师之路:从“土霉素味”到舌尖艺术
同仁堂的机缘与破局
1997年,焦明耀在《北京晚报》上偶然看到同仁堂御膳研究所的招聘启事。彼时,他已是北京兆龙饭店的知名厨师,月薪远超同仁堂的待遇,但他毅然辞职,投身药膳研究。“同仁堂的膳单是百年积淀的宝藏,但那些药膳方子药味太重。像‘土霉素炒土豆片’,谁吃得下?”焦明耀回忆道。他查阅古籍,发现传统药膳重药效轻味道,甚至因药性过猛适得其反。为此,他遵循“药借食力,食助药威”的以食养生理念,将药量控制在“君臣佐使”的配伍中,并通过高超的烹饪技艺与现代萃取技术剔除苦涩,保留精华。历经20年试验,他终将136道古方药膳改良为色香味俱全的佳肴,让药膳从“良药苦口”蜕变为“美味养生”佳肴。
理论与实践的创新者
焦明耀的药膳哲学贯穿“天人合一”与“物人相和,物物相佐”。他提出十大新观点,强调“药膳不是药方,而是健康生活方式”,并主张“饥时为食,疾时为药”。在商南县药膳产业发展大讲堂上,他系统阐释“药膳制作的十大要素”,从食材选择到火候把控,从四季养生到地域适配,为地方药膳产业化指明路径。他主导研发的“络膳食养体系”更将传统药膳与现代营养学结合,推动药膳从私人厨房走向大众餐桌。
行业标杆与传承者
2022年的仲秋药膳品鉴会上,焦明耀收下九位徒弟(正式入门弟子已达百余名),以传统中式跪拜礼延续药膳技艺传承。他要求弟子“既懂药理,又精厨艺”,并创办药膳大师工作室,编写《中华百草御膳》《滋补官府菜》等数十本著作。其中,《滋补官府菜》因革新传统高脂官府菜、融入现代健康理念,荣获全国商业科技进步奖,被誉为“以饮食带动健康的里程碑”。
焦明耀的中医食养研究始于对传统饮食文化的深度挖掘。2014年出版的《大厨海参菜集萃》中,他首次提出“食材即药材”的理念,将海参的温补特性与烹饪技法结合,开发出30余道兼具口感与疗效的菜品,如“黄芪煨海参”“当归烩鲍参”等,开创了“药膳产业化”的先河。
他并未止步于此。2017年,其编著的《图解蔬果养生宝典》系统梳理了120种常见果蔬的药用价值,结合现代营养学数据,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四季养生食谱”。书中独创的“五色五味对应五脏”食养方式,该书上市三个月即加印三次,成为中医古籍出版社年度畅销书。
在《中医食疗金方妙方实用大全》中,焦明耀完成了一次文化解码的壮举。他将《黄帝内经》《千金方》等古籍中的众多食疗方剂进行量化分解:例如将古籍中“取乌鸡一只,文火炖三日”的模糊描述,转化为精确到克重的配方和分阶段控温的烹饪流程;同时引入“血糖生成指数”“脂肪酸比例”等现代医学指标,让传统验方焕发新生。
这种创新在糖尿病食疗领域尤为突出。他提出的“三色杂粮金字塔”模型,将黑米、荞麦、薏仁等食材按5:3:2比例搭配,配合动态血糖监测数据调整摄入量,使食养走向标准化。
书画人生:墨色中的烹饪美学
从厨房到画室的跨界修行
焦明耀的画室堆满宣纸与颜料,墙上悬挂的兰竹图笔力遒劲,桌上散落的习作透露着他对传统国画的痴迷。1980年代,他师从著名画家刘福林先生,又得到了范曾、白雪石、黄均、齐良迟等大师指点,专攻兰竹花鸟,作品屡次登上《人民日报》《文艺报》,并获全国书画大奖。他说:“绘画与烹饪皆需‘废画三千张’的毅力。”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让他将国画的“气韵生动”“随类赋彩”融入药膳摆盘,使菜品如画作般色彩和谐、意境深远。
艺术与烹饪的六重共鸣
焦明耀总结出绘画与烹饪的六大相通之道:
气韵生动:菜品需鲜活滋润,如画作般充满生命力;
骨法用笔:烹饪基本功如笔法,决定菜品底蕴;
应物象形:追求造型美感,如雕花冷拼的视觉艺术;
随类赋彩:食材色彩搭配需如画作般天然和谐;
经营位置:摆盘构图讲究疏密有致,似山水画布局;
传移模写:在传承中创新,拒绝无根之变。
道器合一:跨界融合的文化启示
食疗著作中的艺术基因
细观焦明耀的《图解蔬果养生宝典》,处处可见艺术思维对科学研究的反哺。书中首创的“食物能量图谱”,将食材寒热属性转化为色彩渐变的热力图;在“二十四节气食养”章节,他亲自绘制多幅水墨节气图,让读者在品味养生智慧时,同步感受“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东方美学意境。
薪火相传:文明传承的双重使命
焦明耀不仅是公认的药膳领军人物,也是烹饪界的顶级大家。他师从国宝级大师陈玉亮先生,是陈大师认可的谭家菜嫡传弟子。同时长期向国家级大师康辉先生,京菜大师金永泉先生,鲁菜大师孙仲财先生,时广南先生,素菜大师林月生先生,宫廷菜大师董世国先生,面点大师郭文斌先生等学习,深得老一辈顶级大师的真传,并将高超的烹饪技法融入到药膳制作中。
中医药文化的年轻化传播
面对“Z世代”养生热潮,焦明耀创新推出“药食盲盒”概念:将枸杞、山药等食材制成萌系卡通造型,配套AR技术扫描显示养生功效。这种“传统文化+潮玩经济”的模式,在哔哩哔哩平台获得超500万次互动,成功吸引百万95后关注中医食疗。
艺术教育的普惠实践
从《中华百草御膳》到《焦明耀画集》,从实验室的严谨考据到宣纸上的纵情挥洒,焦明耀用三十载光阴书写了一段传奇。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中医药不是故纸堆里的标本,书画艺术也非博物馆中的古董。当医者心怀艺术之眼,当画家手握科学之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便有了无限可能。这或许正是焦明耀留给这个时代最宝贵的启示——在坚守与创新之间,文明的火种永远炽热。
双重身份的交融:以美育膳,以膳养心
美学赋能药膳升级
焦明耀认为,药膳的终极目标是“美味+健康”。他将国画的留白意境用于菜品设计,主张“少即是多”;借鉴水墨的浓淡层次调配药膳口感;甚至以书法笔意设计宴席流程,让用餐成为一场文化体验。在他主持的“仲秋药膳品鉴会”上,二十余道菜品依节气搭配,茶饮、前菜、正膳如画卷般渐次展开,宾客既能品味食材本真,又能感受中医文化的深邃。
文化传承的使命
“药膳是最具魅力的国潮风。”焦明耀致力于将药膳推向国际。他参与“一带一路”药膳推广,与泰国、日本等国的食养专家交流,用现代语言诠释古老智慧。在他看来,药膳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当人们通过一盘菜理解阴阳平衡,能量成份组成时,药膳文化便有了新的生命力”。
胸有丘壑,笔纳乾坤。焦明耀的书房悬挂着一幅《墨竹图》,题曰:“调和百味凭药膳,点染丹青写春秋。”这位兼具匠人精神与艺术家气质的宗师,以笔墨调和药食,用丹青滋养众生。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奋斗的传奇,更是传统文化在当代焕新的缩影。正如他所言:“药膳与书画,皆需胸中有成竹。唯有心怀天地,方知天地之宽。” (文/赵焕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