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2025年4月25日至27日,第14届中国胸痛中心大会在苏州召开。作为中国心血管疾病救治体系建设的核心议题,胸痛中心的信息化升级与人工智能应用成为本届大会的焦点。会议期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苏州九龙医院荣誉院长刘峰、鲲仑医疗科技COO赵璧和接受专访,从临床实践与技术创新的双视角,深入探讨了胸痛中心建设的现状、挑战与未来方向。
刘院长,作为胸痛中心专家委员会的专家成员,请您介绍一下当前胸痛中心建设的现状。
刘峰:胸痛中心建设是当前医疗界与公众共同关注的一项重要课题,胸痛中心体系的规范化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对于患者而言,一方面,大大降低了高危胸痛患者的误诊率;另一方面,通过优化救治流程,大幅提升了诊疗效率。以急性心肌梗死为例,既往救治时间普遍较长,而如今依托胸痛中心的体系化建设,绝大多数患者能够在黄金时间窗内获得及时有效的再灌注治疗,这直接改善了患者的临床预后。
《胸痛中心质控报告(2024)》显示,截至去年年底,全国胸痛中心注册单位近6000家,认证单位近3000家。胸痛中心的建设显著优化了急性胸痛救治流程,并推动了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完善,具体体现在三个关键指标的根本性改善。首先,在再灌注治疗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既往数据显示,心肌梗死患者的再灌注治疗率不足50%,而当前已提升至80%-90%,这意味着绝大多数患者能够获得符合指南标准的规范化治疗。其次,救治效率显著提高。以D2W时间(Door-to-Wire,入院至导丝通过时间)为代表的救治时效指标明显缩短。以九龙医院为例,2017年在胸痛中心曾创下9分28秒的D2B时间(Door-to-Balloon,入院至球囊扩张)记录,这就得益于胸痛中心的体系化建设。
然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胸痛中心建设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特别是在质控管理等方面存在诸多痛点。为此,在去年的胸痛中心大会上,我们提出通过智慧化建设推动胸痛中心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
您认为当前胸痛中心建设在信息化这方面存在哪些问题?
刘峰:当前胸痛中心信息化建设主要面临两大核心挑战,首先,在区域协同救治机制体系方面,现有医疗体系存在“信息孤岛”现象。一名胸痛患者的救治涉及基层医疗机构、120急救系统及三级医院等多个环节,但各机构间的信息系统尚未实现有效互联互通。当胸痛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或急救车上首次出现症状时,其关键医疗信息无法实时传递至三级医院,导致救治链出现延迟。这种信息断层直接影响了胸痛患者的早期诊断与干预时效,成为制约区域协同救治效能提升的瓶颈。
赵女士,您认为在胸痛中心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以上难点,能否通过相应技术手段来解决?
赵璧和:作为医生出身的企业管理者,我深刻理解临床痛点。医疗信息化建设不仅能提高诊疗效率,还能减轻医生负担,让医生更多地投身于疑难重症的诊治中。应运而生的智慧胸痛中心云平台,针对以上痛点,旨在加速智慧胸痛中心建设,依托数字化技术,以物联网串联为基础,打造有序连接、高效的“智慧”胸痛救治体系。
我们提出了三大创新性解决方案:第一,打破信息壁垒。通过移动端APP实现心电图、生命体征等关键数据的实时上传并互通共享,上级医院可以及时审核查看,远程指导基层医疗机构或急救车上的救治工作,从而大大缩减患者的救治时间。
第二,高效的数据填报。平台提供的智能填报系统支持多角色场景化填报、扫描填报、救治单元流转数据快速建档等,解决了纸质文书带来的数据质量问题。
第三,普惠型的信息化平台适合基层医院,通过手机、平板即可使用标准化填报、质控和随访模块。平台可以对单病种进行实时质控,便于自查自验,以及对胸痛中心数据填报等进行智能指标分析,给出整体意见,以及对该单位胸痛中心的流程改进、培训加强、数据管理等方面给出针对性意见等功能。
基于目前的技术发展,请问刘峰教授,您认为我国智慧胸痛中心信息化建设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何?
刘峰:普惠型智慧胸痛中心云平台工具目前已在多家医院胸痛中心得到实际应用验证,显著提升了数据填报的便捷性和效率。当前,胸痛中心的建设正从传统的“物联网+互联网+医疗”模式逐步向“互联网+AI+医疗”模式转型。人工智能(AI)的快速崛起为智慧胸痛中心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推动力,有望在多个关键环节实现突破性进展。近期,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团队发布的“观心大模型”,作为国内首个深耕心血管专科的医疗大模型,通过整合多模态诊疗数据与顶尖医生经验,实现了从病史采集到辅助诊断的全流程智能化。模型通过整合医院导管室、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等核心数据,有望构建心血管疾病辅助决策系统,显著提升临床诊疗的精准性。
这一实践表明,AI在胸痛中心的应用不仅限于数据管理,更可延伸至诊断、风险预警及治疗决策支持。未来,AI有望贯穿胸痛救治的全流程,从患者首次接触120或基层医疗机构开始,即可通过智能系统实时采集病史、分析心电图等关键指标,快速鉴别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等高危疾病,并为转诊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此外,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完善,胸痛中心的数据积累将更加系统化。基于大数据的AI预警模型可动态评估患者风险,优化救治路径,例如通过物联网技术智能推荐最合适的接诊医院及治疗方案。这种“数据驱动+智能辅助”的模式,不仅能提升救治效率,还能强化质量控制,减少人为误差。可以预见,AI与数字化技术的深度融合将成为胸痛中心未来发展的核心方向。(光明网记者牟舒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