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日,“癌症别慌,康复有章——新版《癌症只是慢性病》读者见面会”在杭州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的“重头戏”是专家对谈环节。临床肿瘤专家、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何裕民教授,心胸外科临床专家、浙江大学医学博士李伟栋教授,医学博士金泉克,以及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青年委员陈秋月等四位权威专家凭借自身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围绕癌症防治以及慢性病管理的多个关键话题,展开了一场深入浅出且精彩纷呈的对话。
在探讨肿瘤治疗过程中中西医各自独特的方法或理念时,李伟栋教授以肺癌和心脏肿瘤治疗为例,详细阐述了特定情况下西医手术及放化疗的必要性。他指出,在肺癌不同分期的治疗中,放化疗、靶向药治疗有着不同的应用策略;而在心脏肿瘤方面,手术同样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但手术方式要依据肿瘤位置、大小和患者身体状况而定。
何裕民教授则从中医角度出发,深入讲解了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作用。无论是在围手术期帮助患者调理身体,增强手术耐受性,还是在放化疗期间减轻副作用,中医药都能发挥独特的功效。对于那些对化疗不敏感、西医手段疗效不佳,或是高龄体弱无法承受西医高强度治疗的患者,以中医药为主的治疗方式更是为他们带来了新的希望。
谈及临床上令人惋惜的患者案例,李伟栋教授和何裕民教授都表达了深深的遗憾。李伟栋教授分享了肺癌患者因不遵医嘱、自行其是,导致病情失控恶化的案例。何裕民教授则分享了部分患者过度依赖开刀、化放疗等西医手段,忽视了自身身体的承受能力,最终导致身体不堪重负,病情加剧的案例。二位专家一致强调,中西医协同治疗以及围治疗期中医药的配合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提高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生命。
在术后及康复期建议方面,何裕民教授和金泉克博士着重强调了中医药对术后及康复期身体机能调理的重要性。他们指出,癌症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往往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心理状态对康复效果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提供有效的心理调节方法至关重要。此外,他们还强调了饮食、生活方式调整以及长期随访的重要性。
在智慧医疗浪潮正深刻重塑医疗格局的当下,何裕民教授带来了一场关于慢病防治新导向的深度分享。何教授围绕癌症防治与慢性病管理展开阐述,提出癌症在多数情况下可被视作慢性病。其发生过程极为漫长,从正常细胞演变为癌细胞,再发展成癌瘤,往往需要10-20年,甚至更久,这就为早期发现和干预创造了宝贵时机。癌症发病遵循“同花顺”理论,是生活方式、环境、心理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癌症分为快速进展型、缓慢发展型和停滞(惰性)型,不同类型对应着不同的治疗策略。即便是晚期癌症,也绝非毫无希望,通过多学科综合治疗,完全有可能转化为慢性病进行管理。
何教授进一步指出,癌症的控制与疗愈需要全新思路,要重视康复疗愈环节,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提升患者自身抗癌能力。在智慧医疗领域,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能够精准预测癌症风险,帮助医生制定更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互联网平台的发展,也让患者获取医疗资源和知识更加便捷,有助于提升自我管理能力,为癌症防治开辟了新的方向,带来了新的希望与契机。
听完专家们的精彩对话和分享,现场和线上观众热情高涨,纷纷提出自己的疑问。在互动答疑环节,现场患者和线上观众踊跃提出自己关心的问题,涵盖了癌症治疗、康复、饮食等多个方面。专家们耐心解答,用专业知识和温暖的话语为患者排忧解难,进一步加深了大家对癌症防治和慢性病管理的理解。
活动最后,进入书籍签售和采访环节。何裕民教授的新版《癌症只是慢性病》凝聚了他多年的心血,现场读者踊跃购书,请何教授签名留念。采访中,3位读者分享了自己的抗癌经历,以及参与活动后的感受。大家纷纷表示,通过此次活动,对癌症有了更为科学的认识,也对中西医结合治疗癌症充满信心。
此次新版《癌症只是慢性病》读者见面会,为广大读者和癌症患者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专家们的无私分享,让大家在更新认知的同时,更收获了对抗癌症的信心和勇气。希望越来越多处于迷茫中的患者和家属,都能将今天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积极面对疾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共同迈向健康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