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日,社交平台上各类“挖野菜攻略”热度攀升。春季是野菜最鲜嫩的季节,但因误食野菜、野果而中毒的案例也时有发生。如果在食用野菜后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疑似食物中毒症状,一定要立即停止食用,并采用服盐水、抠咽部等方法催吐,及时就医。
这些区域的野菜碰不得
为了给观赏性植物防病虫害、清除杂草,许多公园和小区会定期喷洒农药。公园的灌溉水是中水,并不符合饮用标准,食用这里生长的野菜有很大的安全风险。
长在路边的野菜可能长期吸收汽车尾气,含有高含量的致癌物多环芳烃。
在工业污染区周边,重金属含量较高的土壤中生长的野菜,富集了一定的重金属,大量食用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严重损伤。
安全食用野菜要遵循“三原则”
不知不吃,一些野菜与有毒植物长相相似,不易分辨。不熟悉的野菜不要乱采、乱吃。
盐水浸泡,野菜上面附着许多杂菌及杂质,洗净后在淡盐水中浸泡,建议不低于1小时。
吃前热焯,有些野菜含微毒,食用前先用热水焯一下,也会去掉野菜本身的苦味,口感也会变好。
什么人不宜食用野菜?
肠胃脆弱者要少吃,野菜内含的草酸、生物碱等物质不利于人体的消化吸收,肠胃消化功能弱的人长期食用可能会造成营养不良、骨质疏松。
容易过敏的人谨慎食用,一些野菜在人体内可分解出感光性物质,导致代谢障碍,诱发“日光性皮炎”,过敏体质的人食用后易引起过敏反应,出现皮肤瘙痒、红肿等症状。
脾胃虚寒、抵抗力较弱的人,尤其是婴幼儿等群体,不建议食用野菜。(来源:央广网 光明网编辑牟舒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