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3月24日上午, 炒茶师俞增云在狮峰龙井茶产区翁家山村炒茶车间内,这项传承数百年的技艺,是沈徐荣收茶的硬性标准。
指尖上的温度:手工辉锅的传承密码
在青石板砌成的百年老屋内,俞增云正以"抖、搭、捺"等十种手法翻炒茶叶。"手掌贴着200℃的铁锅翻压茶叶,稍慢半拍就会焦糊。"他展示着虎口处的老茧说道。今年收茶季前十天,村里茶农均收到"必须手工辉锅"的通知。这项让茶叶定型提香的关键工艺,机械虽能模拟80%的动作,却无法复刻老师傅指尖对茶叶的精准感知。
收茶现场设置独立品鉴区,每份茶样需经过4步监测,终审确认三道关卡。
分秒必争的品鉴:收茶现场全纪实
3月24日上午10点,翁家山村委会旁收茶点已排起送茶长队。沈徐荣团队采取"四步品控法": 1. 初筛:两位评茶师对审评盘逐一初检,剔除不合格茶样;2. 盲评:沈徐荣带领两位品茶师对干茶形态、汤色、叶底评分;3. 终审:沈徐荣通过"三闻三品"(干香、汤香、杯底香)确定等级; 4. 定价:根据品质分级实施阶梯式收购标准。
收茶现场已经成为当地一道靓丽风景。
当日收储的明前茶中,俞增云家的茶样因独特的"兰花香味"成为品质标杆。"他炒的茶带着山场气息,这是机器茶达不到的层次。"沈徐荣指着茶汤中竖立的茸毛解释道。
数据背后的产业逻辑
翁家山村1040亩茶园年产干茶3.64万斤,其中明前和精品茶近七成通过沈徐荣渠道销售。尽管机械炒茶效率是手工的数十倍,但沈徐荣收购标准始终强调传统工艺价值,这种差异化策略驱动着全村保留着传统炒茶工坊。
茶农翁永泉坦言:"沈老板的收茶标准倒逼我们精进手艺,现在年轻人也开始主动学炒茶了。"
西湖龙井茶产业协会最新调研显示,核心产区手工茶收购价较机械茶保持显著溢价。这种"以质定价"模式不仅保障了传统工艺传承,更推动当地建立从种植到销售的标准化体系。正如沈徐荣在收茶现场所说:"我们卖的不仅是茶叶,更是八百年的制茶智慧。" (文/高洪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