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日,在解放军总医院儿科医学部(原八一儿童医院),儿童普外科主任王宪强、副主任医师邢国栋共同为罹患“超罕疾病——短肠综合征(Short Bowel Syndrome,简称“SBS”)”的儿童患者,开具了创新药物替度格鲁肽在该院的首张处方。1岁零十个月的宝宝小明(化名),成为该院短肠综合征患者中的首位获益者。
王宪强表示:“替度格鲁肽落地我院,一方面为在我院治疗的短肠综合征患儿提供了全新的用药选择,有望帮助他们摆脱长期依赖输液袋的困扰,重新拥抱健康的生活。另一方面,对于我们医疗团队而言,新药无疑为疾病的治疗增添了有力武器,标志着我院在短肠综合征诊疗领域取得了新的突破。”
解放军总医院儿科医学部,不仅在儿科领域享有盛誉,更以其卓越的医疗技术和全面的专科设置成为行业标杆。因此,患儿小明(化名)的家属慕名来到医院,并找到儿童普外科主任王宪强,在其亲自指导下成功用上了创新药物替度格鲁肽。王宪强主任表示:“替度格鲁肽是一种最新的肠康复治疗药物,在国外已应用多年,我国将其作为第二批罕见病目录药物将其引入,上市后为患者带来了全新的用药选择。研究证实,替度格鲁肽可以通过增加小肠绒毛的长度和隐窝的深度,提高肠道的吸收能力,加速或改善肠自主功能实现。”
短肠综合征(SBS)患者被称为“短肠人”,属于超罕群体。正常成人的小肠约有3-8.5米,而 SBS成人患者的小肠长度往往小于2米,甚至不到1米,未成年患者的小肠长度小于38厘米。据估算,我国成人患病率约为0.73/1,000,000,且有逐年上升的发病趋势。此前,短肠综合征患者只能依赖PN(肠外营养)。长期PN治疗会引起严重的、可能危及生命的并发症,且会在多个方面对生活质量造成影响。
作为小明(化名)的主治医生,邢国栋指出:“患儿今年只有1岁10个月,刚出生不久便出现腹胀血便的紧急情况,随即接受了包括剖腹探查、小肠结肠部分切除、肠扭转复位及肠造瘘术在内的复杂手术治疗。术中发现其小肠全长约为80厘米,切除坏死部分仅剩下约40厘米,进而确诊短肠综合征。”
王宪强强调:“我们科室在治疗复杂疾病如短肠综合征时,能够为短肠综合征患者提供综合治疗手段、改善患者预后,通过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让每位患儿都能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为儿童健康保驾护航。这次用上新药,在我院是首例,无疑可以助力患儿摆脱长期的PN束缚,回归正常生活有了更多可能性。用药后,我们也将密切监测宝宝的情况,期望尽早帮助他健康成长,早日出院。”
如何让罕见病患者有药用、用得到、用的起、用得好,是社会各界的关注重点。
近年来,我国罕见病保障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北京持续推动解决罕见病用药保障难题,建立起“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惠民保”的罕见病用药保障机制,大大减轻了罕见病患者的用药负担,让罕见病患者用药可及、用药有保。邢国栋表示:“今年,小明(化名)的家长为他购买了惠民保,再叠加企业提供的创新支付计划,降低了经济负担。既可以过‘治疗关’,又可以过‘经济关’,在治疗时可以无后顾之忧。”
如今,替度格鲁肽已进入皖惠保、惠厦保、沪惠保、惠梧保、宁惠保、陕西全面健康保等20省市惠民保。这一多层次、全方位的保障体系升级,极大地增强了药物的可及性和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使得创新药物的使用门槛降低,让更多患者能够负担这些药物,真正实现了从“遥不可及”到“触手可及”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