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你是否经常发现自己张口时有“咔咔”弹响,或者耳前区疼痛的情况,偶尔还伴有张不开嘴的情况,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口腔问题,可能与我们口腔临床上的一类常见疾病密切相关: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 TMD)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以关节区疼痛、弹响、张口受限为典型表现。据统计,约70%的人群一生中至少出现过一次相关症状,但仅5%-10%的患者因症状严重需就医。该病在青壮年中尤为高发,10-30岁人群患病率最高,且女性患者占比达60%以上,可能与激素水平波动、心理压力及肌肉易感性相关。
高发人群:谁在“高危名单”上?
1. 青少年群体:10岁以上青少年因下颌骨处于发育期,关节结构不稳定,易因咬合异常或不良习惯(如单侧咀嚼)诱发紊乱,严重者可导致面部畸形(如大小脸、下巴后缩)。
2. 压力型人群:考试季学生、高强度职业者(教师、歌手,尤其美声唱法歌手)及长期焦虑者,因精神压力引发无意识紧咬牙或夜磨牙,增加关节负荷。
3. 咬合异常者:牙齿错颌畸形、正畸治疗不当(如过度拔牙)或咀嚼硬物习惯者,关节长期受力不均,易导致磨损。
4. 姿势不良者:趴睡或脊柱侧弯或者颈椎病患者,可能因全身肌链失衡间接影响颞下颌关节功能。
典型症状:从“咔咔响”到“张不开嘴”
-关节弹响或杂音:约80%患者主诉张口时耳前区出现“咯噔”声,提示关节盘移位或骨质摩擦。
- 肌肉疼痛与酸胀:咀嚼、打哈欠大张口时关节区疼痛,可放射至太阳穴或耳部,寒冷或精神压力大时加重。
- 张口受限:严重者张口度不足3厘米(正常约4-5厘米),甚至出现下颌偏斜或“卡顿”。
- 其他伴发症状:部分患者合并头痛、耳鸣、咀嚼肌酸胀,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
诊断:多维度评估查找病因
1. 临床检查:医生通过触诊关节区、测量张口度、观察张口型以及咀嚼肌肌肉触诊进行初步判断。
2. 影像学检查:
- CT:评估关节骨质改变,如关节形态是否对称、骨赘形成、骨吸收等。
- 磁共振:了解 关节盘位置、形态,有无肌肉充血、骨髓水肿以及关节腔积液等软组织病变,
- 核素骨扫描:了解关节骨质变化是稳定期还是进展期。
3. 咬合分析:通过数字化模型评估牙齿咬合关系,排查咬合干扰因素。
治疗:从保守到手术的个性化方案
1. 保守治疗(90%患者适用)
- 日常进食行为:避免大张口及咬硬物、单侧咀嚼及过度张口,急性期建议软食。
- 物理疗法:热敷(热水袋,每日2次,每次20分钟)、远红外超短波等方法理疗。
- 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布洛芬)止痛,焦虑者辅以抗抑郁药物,睡眠欠佳患者辅助改善睡眠相关治疗,疼痛严重者必要时行局部封闭治疗。
- 颌垫治疗:个性化制作的牙套可调整咬合压力,夜间佩戴减少磨牙损伤。
2. 微创介入
-关节腔灌洗:关节腔灌洗后在关节腔内注射透明质酸钠或自体富血小板血浆浓聚物,润滑关节并促进修复。
3. 手术治疗(<5%患者需进行)**
- 关节镜手术:微创复位移位的关节盘,解除粘连,创伤小、恢复快。
- 开放手术:仅用于严重骨破坏或关节盘穿孔者,需严格评估风险,关节强直者需要行关节置换手术。
预防胜于治疗:守护关节健康的日常行为法则
1. 饮食与习惯:
- 避免长期咀嚼硬物(如坚果、口香糖)及大张口,避免关节受力过大。
- 纠正单侧咀嚼、夜磨牙等不良习惯,保持双侧均衡用力。
2. 口腔咬合健康维护:
- 如果检查发现有牙齿排列不齐,尤其个别牙的反颌,需及时行正畸治疗,保证全牙列咬合稳定。
- 如果发现牙齿缺失,需及时镶牙,避免咬合紊乱。
- 在需要进行长时间张口的口腔治疗时,需跟医生沟通,治疗10-20分钟后闭口休息再进行进一步治疗。
2. 心理调适:
- 压力大时通过冥想、运动缓解焦虑,避免无意识紧咬牙。
3. 姿势管理:
- 保持头颈肩中立位,避免长时间低头看手机或跷二郎腿,防止脊柱力线失衡波及下颌。
作者: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口腔科主治医师 李永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