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培养实战型公共卫生硕士,赋能健康中国建设
首页> 资讯速递 > 正文

培养实战型公共卫生硕士,赋能健康中国建设

来源:光明网2025-02-24 16:40

  200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设立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Public Health,简称MPH)。培养目标定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促进卫生事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应用型专门人才。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国内MPH培养普遍存在学生复合型知识掌握不足、与现场实际脱节、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足等问题。党的二十大对我国公共卫生建设提出了总体要求,即“坚持预防为主,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健全公共卫生体系,提高重大疫情早发现能力,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有效遏制重大传染性疾病传播”,这充分体现了国家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为新时期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根本遵循,为国内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和目标。

  为解决上述培养过程中出现的普遍问题,培养出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实战型公共卫生人才,华北理工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基于OBE教育理念,以社会需求为依据,构建学生能力评价体系,并以此为起点,反向设计培养过程各环节,开展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校地协同”育人机制的改革,重新构建MPH培养模式,并取得良好效果。

  一、创建以“学科交叉”为核心的理论课程体系

  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MPH为宗旨,以提高实践能力为核心,重构理论课程体系。增设《管理者职业素养》、《情绪与压力管理》、《健康大数据分析》、《国际卫生法》等学科交叉课程,系统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分析、评估、解决复杂公共卫生风险和问题的能力;增设《公卫研究方法》、《公卫应急前沿》等创新课程,由校内导师进行学术方向引领,围绕国家公卫应急需求开展创新研究。

  通过重构MPH学科交叉的理论课程体系,增加创新类课程,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了学生跨学科思维、解决复杂公共卫生问题和开展公共卫生科学研究的能力。

  二、创建以实践能力提升为核心的“三层递进式”教学体系

  第一是校内课程教学的实践技能培养:通过对岗位工作任务、创新思维培养分析,制定基于真实工作岗位任务的核心实践课程标准、内容、教案等教学资料,增设《现场流调》、《应急处置》、《分子检测技术》、《检验检疫技术》、《传染病防控技术》等技术类课程,形成公卫实践课程群;加强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包括开发流调、消杀、灾后应急处置等多个虚拟仿真项目,编制公共卫生应急与管理案例,编写研究生实践训练教材等;第二是实践基地的岗位实践能力提升:选聘疾控中心等实践基地专家作为校外导师,帮助学生获得岗位实践技能,实现校内校外无缝连接,研究生到基地定科实践调研环节从时间不少于6个月延长为12个月,至少需在5个科室进行轮转,每个科室实习2个月,全面了解公共卫生岗位工作,并针对实习发现的问题,由双导师指导完成调研报告;第三是搭建技能大赛平台促进实践能力培养:学校联合疾控中心共创省级研究生公共卫生技能大赛,研究制定相关标准,考核学生对于专业技术的实操掌握能力,考察学生团队协作等职业素养。

  通过创新“三层递进”实践教学新模式,学生在校内获得面向实践的技术,在实践基地获得岗位技能,还可通过技能竞赛,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最终实现MPH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三、创新“校地协同”育人机制

  学校与疾控中心共同成立机构,如联合成立“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等机构,双方人员在机构任职,形成人才培养的“共同体”;积极拓宽实践基地,涵盖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打造校地协同“双师型”师资队伍,通过专兼结合的校地人员双向流动机制,构建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以校内专业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为载体,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与基地人员互派挂职及研修,定期进行教学、实践和科研能力培训。

  通过实化“校地协同”育人新机制,与实践基地在师资课程科研之间有机融通,可以促进教师更好地掌握最新理念和方法,提高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四、构建MPH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持续改进是OBE理念的内在要求,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遵循的一项重要原则。为了实现持续改进,创建实施、评价、反馈和改进的循环机制,公共卫生学院以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理论、实习生角色理论等为理论基础,通过深度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收集实习生的评价特征条目,并通过两轮专家咨询法建立实践教学指导教师评学评价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行为指标和权重,构建了实践教学指导教师评学评价指标体系;依托指标体系,采用BS架构技术开发评学模型软件,通过运行软件,指导教师登陆评价系统完成对学生及成果的评价,评价结果由学院管理者接收、监管,实现了对学生的实践学习情况进行全方位、常态化收集、汇总。通过对评价数据的分析,形成对培养目标和过程的反馈,及时发现学生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培养模式在实践教学中的运用效果,为持续调整和完善培养模式提供科学依据,达到持续改善办学品质的目标,最终实现实战型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

  五、取得成绩

  通过上述一系列改革实践,成果显著。成功打造并获批1门国家级一流课程、3门省级一流课程、2门河北省创新创业课程和3门省级研究生示范课程;荣获首批河北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卫生统计学教学团队获省级“高等学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称号;预防医学专业教学团队获河北省优秀教学团队荣誉称号;获全国煤炭行业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获批河北省教学改革项目9项,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公共卫生人才提供了优质教学平台。

  近年来,学院获批建设了国家级老年医学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河北省煤矿卫生与安全、河北省器官纤维化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为培养具实战能力的公共卫生人才提供了优质科研实践平台。寄托平台,学生参与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省部级科研奖励10余项。近三年,学生获批省级创新项目14项,国家级实践技能竞赛奖11项;发表SCI论文共计112篇,共有3篇博士论文、7篇硕士论文被评为省级优秀论文,23篇硕士论文被评为校级优秀论文;13名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5名研究生获得“高层次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项目——腾讯奖学金”,1名研究生获得“海尔英才奖学金”,研究生作为第1完成人授权发明专利多项,显著提升了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实现了科研攻关、成果转化、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深度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的有效衔接。

  新冠疫情期间,学校建立了以学生为主的核酸检测和基因测序团队,对全校师生员工开展自采自检200余万人次,为学校织密织牢了疫情防控安全网。先后选派志愿者350余人次支援唐山、石家庄、武汉等地疫情防控及医疗救治工作,为唐山市制定了防控方案、组建了流调队,开展核酸检测280余万人次、基因测序300余份,200余名学生荣获市级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

  华北理工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良好公共卫生实践能力和岗位胜任能力,具备一定组织管理能力和科研创新潜能的实战型高层次公共卫生人才,并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做出了有益尝试,开辟了一条新的实战型人才培养之路。

  作者:张秀军,孙健,华北理工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 责编:李然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医保基金即时结算有哪些好处?

  • 非法减肥药中有这些“隐形杀手”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嘉宾:李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皮肤性病科副主任医师
2021-04-22 17:34
嘉宾:王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2021-04-21 18:44
嘉宾:王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2021-04-21 18:44
本期专家:贾美香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21-04-20 14:27
嘉宾:金怡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北京按摩医院儿科副主任技师
2021-04-20 14:38
本期专家:贾美香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21-04-20 14:27
本期专家:贾美香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21-04-20 14:27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22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18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08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05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00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6:47
嘉宾: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减重中心主任张能维
2020-01-22 14:17
嘉宾: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减重中心主任张能维
2020-01-22 14:17
嘉宾: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减重中心主任张能维
2020-01-22 14:17
嘉宾:杨莉萍 北京医院药学部副主任
2020-01-20 15:08
嘉宾:杨莉萍 北京医院药学部副主任
2020-01-20 15:08
本期嘉宾:张剑锋 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
2020-01-20 14:49
本期嘉宾:张剑锋 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
2020-01-20 14: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