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初见乡村医生李文芳,她皮肤微黑、身材娇小,一袭别致而美丽的拉祜族民族服饰外套着白大褂,正专注地在卫生室里为一位同村老人看诊。面对镜头,她略显拘谨,但那双黑亮的眼睛却格外有神,目光坚定而温暖,五官立体,透着一股秀美与坚毅。
谁能想到,这位看似单薄的女医生,竟敢在山洪暴发的危急时刻,冒险蹚过湍急的河水去为孕妇接生;谁又能想到,娇小的她,常年骑着摩托在险峻的山路上来回穿梭,风雨无阻地为乡亲们送医送药。25年来,52岁的李文芳用这样的勇气与坚持,默默守护着村民的生命与健康,成为拉祜山乡最坚实的“健康守护者”。
从“草医”到村医:她用医术改变村民的命运
威远镇联齐村离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县城58公里,开上一个半小时的车、翻过一座座山,才能“爬”上了这个山清水秀的村子。这是云南直过民族村寨之一,有14个村民小组,居住着1200多人。一直以来,由于语言的障碍和民族风俗等的影响,外来的医生很难留在当地行医。
过去,村民生病只能靠村里略懂常识的“草医”抓点草药来吃,治疗效果有限,许多疾病因此被耽误。1999年,27岁的李文芳被选派到普洱卫生学校参加爱德乡医班学习,2003年回到联齐村开展医疗卫生服务,成为了联齐村第一个乡村医生。她的身上肩负着改变村民就医条件、守护全村健康的重任。
走上新的职业道路,满怀期待的她却发现村里根本没有卫生室。在村支书的办公室临时接诊又很不方便。为了支持她,心疼她的丈夫用木头搭建了一个几平方米的简易卫生室。她就在这间卫生室开始给村民看病开方。直到2017年,标准村卫生室建成后,才有了明亮又坚固的诊室、药房、病房。如今,村卫生室不仅能接诊头疼脑热的患者,还能为患者提供针灸、拔罐、刮痧等中医服务。
以前不通公路时,进村入户去看病,她需要步行10公里,甚至15公里远的山路;现如今交通等各方面条件变好了后,身材娇小的李文芳学会了骑摩托。村民常常会看到她骑摩托出诊、随访慢病患者。
为了村民看好病,李文芳通过不断学习,考核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掌握了打针输液技术,学习了刮痧等中医理疗技术。她还多次到县医院、中医院、妇保院接受培训学习,成为村民信赖的“健康守门人”。此外,慢病患者的管理,预防保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传播健康理念和知识等,都是李文芳的工作职责。她一直在学,一直在进步。
村子里面很多年轻的人都出去外面打工了,就只剩下一些老人和孩子。对于“一老一小”,李文芳也格外上心。在普洱市内打工回乡的胡文青告诉记者,他年近70岁的父母双双患有高血压等慢性病,李文芳经常会到家里给老人量血压监测老人的健康状况,叮嘱家人要注意哪些健康问题。孩子到点没有打疫苗她也会提醒、去催促。遇到从偏远村结伴前来卫生室看病的老人们返程时蹒跚的身影,于心不忍的李文芳会骑着摩托一趟趟把他们送回家。
疫情暴发期间,全国144万名乡村医生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李文芳正是其中一员。返乡人群体温筛查、流调、村里公共卫生消杀,李文芳始终站在疫情防控第一线。
李文芳用她的专业和坚持,一点点改变了村里人对健康的认知。无论是深夜出诊,还是翻山越岭为行动不便的老人送药;不管是白天艳阳高照,还是半夜正在熟睡,只要病人打来电话,李文芳都会第一时间赶过去。
山洪中接生、摩托上送药:她用勇气守护生命
乡村医生主要工作之一是孕产妇和儿童健康管理。行医之初,村里因为只有一名男赤脚医生,没有女医生,开展村妇幼保健工作困难,李文芳成为乡村医生后改变了这一切。
2004年的一天夜里,李文芳接到一通电话,得知村里有孕妇要生了,孕妇腹痛难忍有难产风险。当时暴雨倾盆,山洪已经阻断了出山的部分道路,无法把这名产妇转送到县城医院,生命危在旦夕。
她不顾家人劝阻背着药箱毅然冲进雨中,跋山涉水赶到产妇家,凭借所学知识及时处理,帮助临盆在即的产妇顺利分娩。
“怀孕的不着急,我着急,特别是下雨的时候。”她笑着说。
在交通不便的那些年,她还会陪同村民到县医院去生孩子。李文芳回忆,很多年前曾送过一个危重孕产妇到县医院分娩,不会讲汉语的丈夫无法跟医生沟通,面临“保大保小”的抉择,李文芳果断地说:“保大!”
幸运的是,她的果断挽救了孕妇和新生儿的生命。自她担任乡村医生以来,村里再未发生过孕产妇死亡事件。
25年来,她走遍了村里的每一个角落,为很多语言不通的拉祜族孕妇当过陪产翻译。用拉祜族语言表达医学术语比较困难,部分村民传统治疗易误病情,且村民健康意识薄弱,存在“小病拖、大病熬、重病才治”的观念。为此,她尝试着用拉祜族语言通俗地把健康知识讲给村民听,并联合村委会借讲座、义诊等多种方式宣传,改变村民的卫生习惯,转变村民健康观念。
从不被理解到全村信赖:她用坚持架起健康桥梁
当地很多家庭都育有2~3个孩子。27岁才当上乡村医生的她,原计划想再生一个,奈何当时工作繁重加上体弱,夫妻俩就此放弃。时至今日,思念着远嫁女儿的她,一提及此事就有说不出的遗憾,常常背着丈夫抹眼泪。
曾经,在收入比较低的那些年,李文芳甚至有想过辞职去城里打工赚钱。最终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她还是没有舍得放下她的出诊箱。她说:“我是土生土长的联齐村人,联齐水土养育了我,这里的乡民就像我的家人一样,是生命中无法割舍的。”
李文芳亲身经历了乡村医疗资源匮乏,乡亲们看病难、就医不便等这些难题,也非常清楚村民对健康的渴望和对医生的期盼。“大家信任我,需要我,我就坚持下去。”她说。
尽管走过了艰苦的岁月,尽管有遗憾,尽管收入不高,尽管工作困难重重,李文芳也从未放弃,从未停止向前,村医一干就是25年。
如今,村民们也把她当作家人,家里有啥事都会找她商量、分享,有病痛会第一时间联系她。“我愿成为那座连接健康与他们的桥梁,用自己所学的医学知识,为乡民们祛除病痛,守护他们的身体安康,让每一个家庭都能充满欢笑,不再被疾病轻易困扰。”李文芳说。
她说:如今的年轻人都不太愿意留在村里,她的愿望是培养了一名年轻村医,希望将这份责任传递下去。
记者手记:采访终了,她脱下白大褂,端出自酿的米酒,拉着我们一行人的手唱起了拉祜族送别的山歌,这是李文芳挽留远方客人的朴素表达。她说出口的话是:“这么多年来第一次有那么远的朋友来看我”。她说不出口的话我猜是:“请大家多关心我们乡村医生”。李文芳是无数个边疆乡村医生的缩影,他们以坚定信念和无私大爱铸就乡村健康基石,在云岭大地上共同守护着村民的生命与希望!
总统筹、总策划:吴智深 秦黛玥
统筹:李歆垚
策划:秦黛玥
采访:秦黛玥 白杨 潘玲
撰文:秦黛玥
资料整理:申太琴
摄影:常健
视频:常健 潘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