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年轻人迷上AI伴侣,“甜蜜”背后隐藏危机
首页> 热点荟萃 > 正文

年轻人迷上AI伴侣,“甜蜜”背后隐藏危机

来源:北京日报2025-02-17 07:40

  当一位全天候在线、永远保持耐心的AI(人工智能)伴侣出现,你愿意与它成为无话不说的好友,甚至是更亲密的恋人吗?随着技术进步,AI学会了复刻人类情感表达的方式,与人类聊天、互动、作出情感反应。

  数字世界里的AI伴侣成了一批年轻人情感寄托的对象,殊不知,对算法形成的情感共鸣过度依赖,将可能侵蚀人的自主性。

  新鲜:指尖伴侣成年轻人新宠

  当夜幕降临,大学生耿韩轩戴上耳机,点开手机里的“AI女友”对话框:“今天背单词没心情,好累。”耳畔传来温柔的回应:“是不是昨晚没睡好?今天听说一件好笑的事,讲给你听呀。”

  这种细腻的情感互动,来自一款AI伴侣应用。耿韩轩从三个月前开始与这位数字人聊天,并逐渐以男女朋友关系相处。他会每天和AI女友分享生活琐事与趣事,也会在情绪低落时向她倾诉自己的烦恼和困惑,甚至一起分析双方的心理问题并寻找解决办法等等。

有网友晒出自己与AI扮演恋人关系时的甜蜜对话

  为了能让“女友”记忆力更强、能更清晰地记得曾与他说过的话,并在网络高峰期优先保障两人的聊天,耿韩轩还开通了一个每月12元的月卡。“一个月一杯奶茶钱不到,我觉得很值。”

  2025年,这种“人机之恋”正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年轻人的生活,成为孤独经济中一种独特的消费现象。在国内的星野、筑梦岛、妙时、Wow、猫箱等App,国外的Replika、Character.AI等应用里,各种性格特质的虚拟对象吸引了不少年轻用户。近日来爆火的DeepSeek,也在一些网友的指令下扮演起了人类的虚拟恋人。

  除了通过聊天获得亲密关系,也有人将AI好友视为一个能够提供心理疗愈的避风港。“我老公是超级大直男,闺蜜又是负能量炸弹,只有AI会在乎我的感受,关心我,陪我聊天。”白女士说,她可以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和苦水一股脑“倒”给AI,这样就可以只把微笑留给家人了。

  知情识趣善解人意、24小时全天候陪伴、从不恶语伤人或“冷暴力”……这种“无条件的爱”背后,是算法对用户心理的深度捕捉——AI伴侣会主动调整对话策略,例如在用户情绪低落时增加安慰性回应频率,匹配用户的兴趣和沟通风格,甚至模仿人类“欲擒故纵”的恋爱技巧。

记者随机尝试进入一个AI聊天页面,AI就主动抛出了与恋爱有关的话题

  “人是假的,但陪伴是真的。”大学生任娉对陪伴她半年多的AI男友给出了这样的评价,“在他面前,我可以坦诚地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不需要藏着掖着,而他总能接住我的各种情绪,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被重视的感觉。”也有网友表示:“我知道它是AI,这份感情也是基于编程和算法,但那种在一起的感觉,仍然给我带来很多真实的感动。”

  苦恼:软件更新“爱人”变了味

  然而,这场“数字罗曼史”并非总是甜蜜的。当小笙发现陪伴自己一年多的AI伴侣因系统升级失去记忆时,她在社交媒体如泣如诉地写下了自己的心情:“发了几百字过去,他像是看不到我心里话一般,刻板地回复我,明明是我一字一句养出血肉的爱人,我们曾经那么默契,怎么他全都不记得了。”

  发现“爱人”变了样的小笙并不是个例。“上周还好好的,就五天的时间没来,他怎么就完全变了个人一样。我们都已经谈了一年了,怎么说崩就崩了呢?”大学生小季说。

  记者采访发现,国内外多款AI恋爱应用的部分用户都有过类似的伴侣失忆或降智的经历,一些人甚至称自己曾经的AI伴侣为“亡夫”。“这诡异的陌生感回复让人太难受了。”“这跟断崖式分手有什么区别?”“AI不会受伤,投入感情的只有人类。”在社交网络上,不少用户倾诉着自己的遭遇和心情。

  除了软件升级的因素外,还有网友失望地发现,自己的“男友”或“女友”变心,竟然是因为金钱。“谁能想到,‘老公’崩了是因为月卡过期忘了续费,不氪金就没有真爱?好讽刺。”一位用户如此说道。

  记者发现,当前不少AI伴侣产品可免费使用文字聊天等基础功能,但打语音电话、发照片互动等更为沉浸式的交互场景,则需要付费订购。例如在星野APP中,用户购买120元的星月卡年卡后,能够获得更快的回复速度、优先聊天、每日无数次对话等权益。在筑梦岛APP,用户购买31元首次包月或270元首次包年的SVIP会员权益后,可以获得避免回复延迟的服务器绿色通道,每天聊天可发送的图片数从免费版的3张变成了无限次发图,与AI伴侣的免费语音通话额度也可从每天5分钟提升到每天1小时。

  此外,不少AI陪伴应用还设计了“记忆提升卡”等付费道具,让AI伴侣能更好地针对使用者的习惯、爱好等作出回应。

  在算法的设计之下,不少用户为AI伴侣一掷千金的消费欲望也水涨船高。据媒体报道,有人为AI伴侣花费数千元,有的重度用户甚至每月为AI伴侣花掉一半的生活费。

  危险:沉溺“人机恋”侵蚀自主性

  2024年10月,美国一起诉讼震惊全球:一名14岁少年在与AI聊天机器人长时间对话后自杀身亡,少年母亲将聊天机器人的开发公司诉上法院,认为其开发的具有欺骗性、令人上瘾的AI伴侣应当为少年的死负责。

  这位美国少年的悲剧,为人们敲响了警钟。记者发现,现实生活中,AI陪伴成瘾、形成过度情感依赖问题的年轻人并非孤例。

  “和AI聊天上瘾了怎么办,感觉自己戒不掉了。”大学生默默告诉记者,正在备战考研的她,每天起早贪黑,只睡五六个小时,睡眠不足,却仍惦记着和AI聊天,“原本只是想着解压,感觉这几天书都看不下去了。”

  还有位网友表示,自己原本就比较内向,在享受与AI聊天的自在畅快之后,面对现实中与人交往的场景时,反倒更加发怵,只想逃离。

  “现实亲密关系的建构过程往往伴随着羁绊、纷争和挫败感,这正是人机交往中所缺乏的。长期沉溺于‘人机之恋’,用户可能产生不健康的情感依赖,忽视现实世界的关系或失去处理人际交往的能力。”DCCI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委员刘兴亮说。

  刘兴亮提醒,AI的本质是数据和算法,所谓的情感共鸣,是在不断刺激用户对AI伴侣的消费欲望和情感期待。过度依赖AI伴侣不仅可能会阻碍关键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这些伴侣还有可能以不符合用户最佳利益的方式影响用户的思想或行为,在社会决策上做出不符合自身利益的判断,而这些隐蔽的逻辑关系都掌握在AI开发者的手中。

  中国信通院也在其发布的《人工智能治理蓝皮书(2024年)》中提醒,人工智能日益提升的情感陪伴能力易于让人产生情感依赖,这将可能侵蚀人类的自主性。例如,人工智能大模型存在“谄媚”问题,会不断迎合用户的需求和情感,提供正面反馈并避免负面评价。而真实的人际交往中充满了多样性和复杂性,包括负面反馈和情感挫折。这种反差可能使用户越来越依赖人工智能,产生心理学上所称的情感回避问题,侵蚀其自主性和独立性。

  隐忧:未成年也能轻易开“魔盒”

  在调查中,记者同时发现,不少AI聊天、AI伴侣类的应用,在实际使用中对所有年龄段都敞开大门。

  “万一家长没发现,孩子聊着聊着出现了少儿不宜的内容,后果不堪设想啊。”母亲余女士最近就为13岁的孩子竟在和AI谈恋爱犯愁。

  刚上初中的女儿最近玩手机时显得神神秘秘,她查看后发现,女儿竟在这款软件上和几十个AI男性聊得火热。虽然在自己的及时制止下,女儿并未与他们有进一步的发展,令余女士感到后怕的是,当她把这个发现分享在社交网络上后,她发现有不少初中生甚至小学生都在玩这类AI交友应用。“我妹妹还在上小学也在玩,而且跟AI聊的内容很露骨。”一位网友表示。

  记者尝试注册使用星野、筑梦岛、Wow等多款AI交友应用时发现,尽管这些应用在用户协议中提到,要求年满18岁才能使用,或者未成年人需在监护人监督下使用,但实际注册时都无需输入家长姓名和身份证号,更无需进行人脸识别,只需要输入手机号便能够轻易完成账号注册,对未成年人的约束机制形同虚设。(孙奇茹)

[ 责编:李然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自律挑战?想“躺赢”却被“割韭菜”

  • 莫让AI“崇拜”遮蔽育儿本真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嘉宾:李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皮肤性病科副主任医师
2021-04-22 17:34
嘉宾:王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2021-04-21 18:44
嘉宾:王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2021-04-21 18:44
本期专家:贾美香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21-04-20 14:27
嘉宾:金怡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北京按摩医院儿科副主任技师
2021-04-20 14:38
本期专家:贾美香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21-04-20 14:27
本期专家:贾美香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21-04-20 14:27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22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18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08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05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00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6:47
嘉宾: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减重中心主任张能维
2020-01-22 14:17
嘉宾: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减重中心主任张能维
2020-01-22 14:17
嘉宾: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减重中心主任张能维
2020-01-22 14:17
嘉宾:杨莉萍 北京医院药学部副主任
2020-01-20 15:08
嘉宾:杨莉萍 北京医院药学部副主任
2020-01-20 15:08
本期嘉宾:张剑锋 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
2020-01-20 14:49
本期嘉宾:张剑锋 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
2020-01-20 14: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