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特殊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能力培养,也关系到特殊教育的整体质量。但目前,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的职业能力培养仍然面临着课程设置合理性不足、实践资源支持度不足、教师职业认同感有待提升三方面问题。需要通过合理设置理论课程、强化实践资源支持力度、增强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三方面对策解决现实问题,提高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能力培养成效。
特殊教育师范生所学习的理论知识,接受的实践教育都有一定的个性化特征。因此,特殊教育更加强调师范生综合素质、个人素养要达到更高的水平。在培养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时,不仅要注重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入手提升这部分学生的专业能力,更需要从职业认同感、自我效能感以及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修养方面进行渗透性的培养,以便帮助这部分师范生更好的适应特殊教育专业的理论学习模式,适应特殊教育的实践要求。
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主要表现在,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的课程设置通常以理论为主导,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重视。另外,在实践能力培养中配置的课程资源也存在新颖性和适应性不足的现象。另外,课程内容与特殊教育的实际也有部分脱节现象。师范生虽然能够系统接受理论课程教育,但学生对特殊教育的意义、特殊教育更具有实践性的科学方法缺乏了解。另外,由于特殊教育在组织实施时,对于教师的沟通能力以及共情能力等有更高的要求。因此,课程内容中还需包含一部分思政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的内容。目前师范生的特殊教育课程都以教育理念或教育方法的理论为主导,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力度及融合效果存在问题,这会影响到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的职业认知。同时,也可能导致学生出现理论知识过硬,但实践能力或实践思路存在缺失的现象,不利于其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中,积极开展实践教育,利用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促进师范生职业能力的提升是非常有效的途径。现阶段,学校的实践课程以实习课程和主题实践活动为主,但这种教学模式仍然存在相对比较传统的现象,缺乏创新性和针对性。另外,部分实践活动仍然以观摩体验为主要形式,未能基于不同学生的差异化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实践资源,资源应用的方式也缺乏创新力度。不同的主体未能同步参与到实践过程中。师范生在这种实践教育背景下,无法做到全面融入特殊教育环境,无法充分的体会特殊教育在实践中可能遇到的一些挑战和问题。另外,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性不足还体现在,不同类型的资源再融合应用的力度和创新应用的针对性上存在不足。这导致师范生对不同特殊教育对象的认知和了解存在阻力,会影响其职业能力提升培养的实际效果。
职业认同感是需要循序渐进培养的一种自主感知意识。在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的能力培养背景下,职业认同感的培养非常关键。缺乏职业认同感对于师范生来说,是会直接影响其学习积极性和实践学习效果的因素。职业认同感在特殊教育背景下,也有非常重要的价值。需要这部分学生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为特殊教育事业付出努力的决心。但目前特殊教育专业背景下的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培养中,部分师范生对于特殊教育工作的艰辛和复杂性缺乏充分的认知,对于其背后的价值和意义也缺乏体会。这导致其在参与实践学习和理论学习时,出现缺乏热情与动力的现象。部分师范生由于畏难情绪,出现了学习积极性不高,无法保证积极参与实践活动的现象,这也会导致其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受到影响。
理论课教学对于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能力培养而言,是重要的基础性内容。只有扎实理论基础,才能够在实践学习中明确目标,进一步应用科学的理论解决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为从多个角度入手有效提升教师职业能力提供保障。合理设置理论课程一方面是指,应当根据特殊教育专业的背景以及特殊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所涉及的关键要点进行分析。另一方面是指,应当结合特殊教育背景下对教师职业能力的重点要求完善课程体系,纳入一些更具针对性的,能够提升教师职业能力的课程。具体来讲,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的职业能力培养,首先要从理论课教学的角度入手实现优化。只有打好理论基础,才能进一步以明确的方向和科学的方法做指导,参与实践。师范生一方面应当掌握基础的教育理论和部分特殊学校相关的心理学理论。另一方面,应当深入了解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征,具有可行性的教育方法、法规政策等方面的内容,为取得更好的理论学习效果提供支持。作为学校,也应当从上述几方面入手规划新的课程体系,形成多方理论支持后续实践的课程格局。例如,教师可在特殊教育基本概念和理论课后加入一些特殊教育发展历史哲学基础政策法规、规范要求等方面的内容。保证师范生对特殊教育产生更加全面的认知。随后,课程需要重视特殊儿童的心理学、教育学、病理学知识学习,以特殊教育对象为主导,构建新的理论课程体系。随后,教师还应当从课程优化设计的角度入手采取措施,结合创新教学方法的应用以及学生学习中的具体问题创新设计理论课教学流程,为后续强化理论联系实际的力度,优化教学效果提供支持。
理论与实践是关系密切的两部分内容,在特殊教育专业背景下的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培养中,也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本质上来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于教师能力培养来讲,也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方式。因此,对于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能力培养而言,学校方面也应当结合特殊教育的实际情况和特殊教育背景下对教师职业能力的要求,引入更加丰富多元的实践资源。一方面满足不同师范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多元的实践,引导师范生积极地以实践做基础,理解教师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对于个人工作胜任力的影响,最终达到取得更好的职业能力培养效果的目标。所谓强化实践资源,在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的教育培养背景下更加强协同合作。特殊学校建立协同合作关系,为师范生提供更加充足的实习岗位,更加多元的实践资源。教师一方面可引导学生通过实习深入了解特殊教育学校的运作机制,观察学习特殊教育教师在实践中所应用的教学方法和技巧,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还应当加大对特殊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配备先进的教学设备和器材,模拟特殊教育的场景,积极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另外,学校还可组织师范生参与特殊教育主题项目提升其项目管理能力,锻炼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在实现资源配置的环节,应当注重引入多样化的实践资源,并且保证均衡分配。师范生只有接触到不同类型的特殊儿童,或在不同资源的支持下进入实践环境进行学习,才能够更好的解决个人实践学习中的问题,达到个人实践学习的预期目标。从教师的角度上来说,企业应当转变思想观念,积极引入多元实现资源,支持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
思想和心理上的认同感既能力培养的动力,也是优化能力培养效果的有效方法。职业认同感对于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思想认知。有了强烈的职业认同感,才能够提升教师的胜任力。促使其对职业的内涵、职业的价值产生更加积极的认知。对于师范生来说,这也是其综对合素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增强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采取措施。首先,要了解影响职业认同感的因素。随后,再进一步根据师范生职业认同基础情况,有方向的推进思想引领和实践指导措施,从而为增强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提高其对自身职业认知的层次性和深刻性提供支持。职业认同感对于师范生来说,是其思想上对于个人职业的感受。特殊教育背景下的专业师范生更需要充分了解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对职业教育的价值进行更加全面的体会和认知。只有首先全面了解特殊教育专业背景下,师范生的职业能力提升价值,师范生才能够自主投入到职业能力培养的各类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中,一方面完成作为师范生的专业学习任务。另一方面,正确认知作为特殊教育专业教师所肩负的重要责任。在职业能力培养这一背景下,增强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主要强调,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能力培养中,应当正是从思想上渗透性的开展教育。学校方面可加强对特殊教育事业价值和内涵的宣传推广。帮助师范生了解特殊教育的价值,体会特殊教育的重要意义。通过讲座、研讨会等方式,将特殊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基层教师引入学校环境中,分享他们的职业经历和创新教育理念,激发师范生对特殊教育事业的热爱。随后,学校还可从职业情怀的角度入手对学生进行引导式的培养,设立心理辅导小组,启动导师制制度,帮助师范生根据个人的职业困惑以及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接受心理咨询或导师的指导与服务,为激发师范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增强其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提供支持。另外,学校方面也可组织主题性的实践活动,让师范生真正参与到帮助特殊学校儿童、发挥教育引导作用的实践中。用实践中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当其产生了职业认同感,也必然会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理论学习和实践中,取得更好的职业能力提升效果。
综合来讲,特殊教育专业背景下的跟范生不仅要了解特殊教育的内涵,也需要从根本上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强化自身的职业素养。在特殊教育背景下,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会遇到来源于理论课教学、实践资源积累与应用、职业认同感不足三方面的典型问题。作为学校,应当基于特殊教育的基本特征和师范生能力培养的要求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增强师范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其职业认同感,为培养出更能服务于特殊教育事业的人才提供保障。
作者:王俊珍,郑州工程技术学院特殊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