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背景】
2024年12月1日是第37个“世界艾滋病日”,我国今年宣传活动主题为“社会共治,终结艾滋,共享健康”。
随着医学的进步和社会认知的深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性看待艾滋病,并积极参与到防治工作中。但仍有大多数人存在认知上的误区,往往谈“艾”色变。
日常交往中如何避免感染艾滋病?常见误区有哪些?抗病毒治疗对身体有哪些不良影响?带着网友的众多疑问,由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作为学术指导单位,光明网《健康情报局》栏目特邀北京地坛医院艾滋病中心主任医师郜桂菊为大家解答。
【本期嘉宾】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艾滋病中心主任医师 郜桂菊
【本期话题】
艾滋病患者在接受抗病毒治疗后,身体免疫功能能否恢复?
艾滋病患者在接受抗病毒治疗后,身体免疫功能大多能恢复,但如果是艾滋病晚期患者,即使有效抗病毒治疗4年以上,患者的免疫功能也不能够恢复到350个/ul以上,也就是免疫功能重建不良。免疫功能重建不良的发生率在10~40%,主要发生在基线CD4细胞计数较低,年龄较大,基线病毒含量较高,处于艾滋病晚期,ART启动时间较晚的患者。
会有副作用吗?有哪些副作用?
任何药物都会有副作用,但随着抗病毒药物的不断开发,抗病毒药物向着毒副作用小的方向研发,目前的抗病毒药物的副作用越来越少。
目前抗病毒药物的主要副作用有富马酸替诺福韦(TDF)的肾损害及对骨密度的不良影响,丙酚替诺福韦(TAF)对于血脂、体重的影响,依非伟伦(EFV)的中枢神经系统副作用(表现在头痛,头晕,恶梦,多梦等)、肝损害、皮疹等,多替拉韦纳(DTG)、比克替拉韦钠(BIC)对于体重的影响等,都是可以监测和对症处理的,需要定期到医院随访,医生会依据患者的情况给予相应的处理和建议的。
指导单位
出品
监制 高赛
记者 赵希
摄像 孙鹏宇
剪辑 孙鹏宇 赵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