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探索高校体育课程融合心理健康教育 提升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首页> 资讯速递 > 正文

探索高校体育课程融合心理健康教育 提升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来源:光明网2024-09-29 16:22

  体育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两种核心手段,当前越来越多高校意在推动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二者之间的融合,即将身心教育融为一体来开展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新型融合模式在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以及身心健康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生对于体育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模式也展现出很大兴趣。

  在当今教育体系中,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联系日益受到重视。两者不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在实践中展现出紧密的互动关系,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升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有助于增强自信心。通过参与体育活动,人们可以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有助于提高自我评价和自尊心。其次,有助于缓解心理压力。运动能够释放身体内的压力和紧张情绪,有助于减轻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再者,有助于提高社交能力。体育活动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天然且广阔社交平台,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最后,有助于提高情绪稳定性。运动可以调节情绪,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挫折和困难,保持情绪稳定。

  高校体育课程融合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还是提升体育教学质量、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举措,对于培养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的新时代大学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体育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是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必要举措。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可以促进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全面发展,培养身心健康的人才。其次,体育课程融合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教学,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提高他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参与度。再者,体育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能够有效预防诸多心理问题。通过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降低心理问题的发生风险,最后,体育课程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可进一步促进学校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可以推动学校教育的整体发展,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水平。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进步,高校体育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为有效实现这一目标,探索其实践路径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也是推动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升的关键所在。

  明确清楚体育课程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大学是培养大学生良好人格与独立生活习惯和能力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离开家庭进入到大学校园集体生活当中,学习和生活中都要接触到各种类型的老师、同学,并且要和很多人有更紧密的关联性。此外,很多学生都会选择离开自己生活的城市到外地读大学,外部环境的变化也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态。在大学生活中,学生的情绪、学业、人际关系随时随地都可能被各种主客观因素所影响,那么原本隐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一些负面情绪或者心理问题便随时可能被诱发出来。基于此情况,高校在推动体育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过程中便需要正视这一现状,要立足真实学情来进一步制定体育课程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切忌脱离实际,盲目照搬照抄理论经验。落实到具体执行层面,高校可安排体育教师或者相关人员积极主动走入到大学生群体中,与大学生深入交流和沟通,精准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存在或潜在的心理问题,再通过分析与总结之后再行制定体育课程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以确保教育效果的理想性。与此同时,体育教师在制定具体教学计划或者做教学准备时也需要以新目标为导向,要关注到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学习需求,给予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充分尊重。

  根据学生实际特点来构建和安排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体育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再次证明了体育课程不仅是大学生强身健体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凸显大学生人格特质、守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课程。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必须要紧密结合大学生群体的实际特点和学习需求来构建、安排体育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建议体育教师可尝试如下几种课程模式。第一,趣味性体育课程。趣味性体育课程,顾名思义,即营造趣味性课堂氛围,以趣味性来吸引学生关注和参与。那么在构建课堂教学内容时,体育教师便需要在趣味性方面下功夫,要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切入点。比如,带领学生一起体验移动性技能“追逐跑”的方式方法,可适当加入一些器材器具,由学生自主选择,刺激学生产生探究、参与“追逐跑”的心理倾向,进而形成促进身心健康的内驱力。第二,生活化体育课程。无论是体育课程,还是心理健康教育,其都与大学生的生活有着紧密关联性。因此,体育教师可以尝试从学生真实生活中寻找课堂教学的灵感,为学生构建生活化的体育课程。比如,将学生们生活中感兴趣的体育项目融入到体育课程教学当中来,并结合不同能力层级的学生学习需求来组织开展一些日常生活健康知识小讲堂或者小型比赛,在无形中帮助和指导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运动习惯和生活习惯,让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状态。第三,融合性体育课程。体育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本身便是体育学与心理学之间的一种融合体现形式,那么在推动体育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过程中,体育教师不妨尝试继续拓展融合教学的范畴,将更多领域内的知识、技能以及资源引入到体育课堂当中来,让学生们同步学习、体验和感受更多融合,进而有效培育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提高社会实践比重,丰富实践活动形式。大学阶段的体育课程教学组织学生参与实践学习的机会有很多,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每一次实践教学的机会,借助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来同步渗透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具体实践学习活动中,学生们参与感会更强,对教师讲授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接受度和认同度也会更高一些。因此,建议高校可结合实际情况适时适当提高实践教学在体育课程中的比重,为学生们提供更多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和平台。比如,在拓展训练中,学生们可以学会相互尊重、理解和支持,从而创造良好的生活氛围。这种氛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和个人发展奠定基础。此外,体育教师要找准自己在实践学习活动中的角色和位置,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的同时随时随地观察学生们的表现,透过现象看本质,全面分析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密切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心理状态,再及时调整和优化实践节奏和具体任务安排。

  全方位提升体育教师群体的健康心理品质。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容小觑,体育教师自身心理是否健康,状态是否积极都会直接影响到二者融合教学的效果。因此,高校要高度关注体育教师这一群体,全方位了解目前体育教师的心理情况,同时组织安排一系列心理培训与疏导活动。首先,进一步培育和增强体育教师的职业情感,即加强体育教师对自身工作的情感倾向,提升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感。针对这一需求,高校可秉承强制与柔性相结合的理念,即在给体育教师安排强制性学习和培训任务的同时,再搭配以各种柔性化的管理手段,多与体育教师交流沟通,双管齐下来增强体育教师的职业情感。其次,检验和提升体育教师的心理素质与心理承受能力。体育教师虽然是专业教师,但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也会被日常工作与生活中的琐事而影响到情绪或者状态,那么高校需要做的便是帮助体育教师减轻外界因素对其心理状态的影响,只有具备足够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其才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更为专业。因此,高校可联合相关主体一起针对体育教师来开展专项心理素质强化训练,借助专业途径和方式来从整体层面提升体育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让他们保持足够健康的心理品质。

  用心创新良好的师生关系,确保师生之间的平等性。既然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体育课程当中,那么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影响其融合效果的关键要素之一。师生关系足够平等融洽,学生对教师讲授内容的接受度便会更高,正所谓爱屋及乌便是同一道理。特别是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其更多是从主观情感方面来进行渲染和说教,只有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可教师,才会愿意听教师的话并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实践。首先,体育教师在日常授课过程中要充分表现出自己对于学生的关注与爱护,要随时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情绪,要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当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爱之后才会产生信任和依赖,如此才可为心理健康教育奠定基础。其次,体育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契机与学生分享自己的人生,或成长故事、或生活经历等等,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和分享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老师,这是拉近师生心理距离的一种有效方式。此外,体育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自主表达和发挥的空间,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无论是在课上还是课下都要投递给学生更多欣赏、肯定的眼神和表达出更多鼓励、认可的话语,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也有着很大帮助作用。

  综上所述,高校体育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是存在诸多先天基础和优势条件的,体育课程不仅是锻炼和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其还同步承担着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意志力等重任,这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有着高度契合性。体育教师要找准有效切入点,从细节着手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切实优化体育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效果。(作者:艾敬铭,辽宁对外经贸学院通识教育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体育心理学)

[ 责编:李然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驾照式记分守护医保基金安全

  • 医美扎堆搞活动,上下游“硝烟”四起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嘉宾:李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皮肤性病科副主任医师
2021-04-22 17:34
嘉宾:王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2021-04-21 18:44
嘉宾:王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2021-04-21 18:44
本期专家:贾美香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21-04-20 14:27
嘉宾:金怡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北京按摩医院儿科副主任技师
2021-04-20 14:38
本期专家:贾美香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21-04-20 14:27
本期专家:贾美香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21-04-20 14:27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22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18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08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05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00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6:47
嘉宾: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减重中心主任张能维
2020-01-22 14:17
嘉宾: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减重中心主任张能维
2020-01-22 14:17
嘉宾: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减重中心主任张能维
2020-01-22 14:17
嘉宾:杨莉萍 北京医院药学部副主任
2020-01-20 15:08
嘉宾:杨莉萍 北京医院药学部副主任
2020-01-20 15:08
本期嘉宾:张剑锋 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
2020-01-20 14:49
本期嘉宾:张剑锋 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
2020-01-20 14: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