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健全公共卫生体系,促进社会共治、医防协同、医防融合”。今年5月,针对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的近视、超重、肥胖、脊柱弯曲异常等,国家疾控局发布《学生常见病多病共防技术指南》,并制定学生常见病多病共防“十要义”,旨在通过行为与环境干预,提高学生常见病监测与干预效率,实现多病共防,保护学生身心健康。
当前,在学生群体中,经常发生的疾病或健康问题包括近视、超重、肥胖、脊柱弯曲异常、传染病、龋齿、心理问题等。当多种疾病或健康问题的病因相同或具有共同的风险因素时,可采取多病共防策略和综合干预措施。例如,长时间的静态行为、不良的睡眠习惯、营养不均衡、缺乏亲子交流等,都可能是导致学生近视、超重、肥胖、脊柱弯曲异常和心理健康问题的共同风险因素。通过增加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充足睡眠和早睡早起、规律生活、均衡营养、加强亲子交流等,可同时预防多种疾病或健康问题,达到多病共防的目标。
实现多病共防,需要采取普遍的公共卫生综合干预措施,构建三级防控体系,包括一级干预、二级干预和三级干预。其中,一级干预侧重推广适宜干预技术,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二级干预注重早期发现高危群体,进行分级管理,并针对重点人群开展干预;三级干预针对已出现多病共患的学生,指导学生到专业机构确诊和治疗。例如,学生群体近视等多种疾病或健康问题,具有普遍的公共卫生影响因素。让学生保持足量的户外活动,既有利于强身健体,又能防控多种疾病。因此,学生不仅在学校要进行课间户外活动,而且放学后和周末也要参加户外活动,从而达到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的目标。
实现多病共防,需要动员各方力量,建立政府、专业机构、学校、家庭和社区共同参与的“五位一体”协作模式,形成一个立体防护网络。政府部门要积极制定健康相关法规,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疾控机构要做好学生常见病和健康影响因素监测,落实各项干预措施;医疗机构要组织专家团队进校园,培训健康教育师资,实现学校多病共防全覆盖;学校、家庭、社区要加强协作,建设健康友好环境,完善公共健身设施,优化公共空间设计与管理。例如,学生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遗传、行为、环境和社会因素,且受上述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综合作用。其中,膳食营养、身体活动、生活方式、心理健康等是关键的个体因素,食物系统、城市规划与生活环境、公共政策与管理等是重要的外部因素。解决儿童青少年肥胖率上升的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区、政府等多方面协同联动,通过规范食品生产和销售行为、优化学生膳食营养、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加强学校体育课程、增加社区运动设施等综合措施,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儿童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内容。希望全社会行动起来,构建学生常见病多病共防多方协作模式,全方位加强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共同打造学生健康生态圈,让孩子拥有一个健康美好的明天。(白剑峰)